9月2日至3日,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罗田县举行。去年以来,罗田县通过实施“教授回乡”计划,成功引进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朱仁山科研团队,计划通过3至5年努力,将罗田打造成为国家级红莲型杂交水稻“芯片”生产基地。
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红莲型杂交水稻,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为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培育出来的良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氮肥高效、耐高温、生态适应性广、繁殖制种产量高的特性,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表现突出,推广势头良好。多年来,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一直名列全国第一。
朱仁山教授介绍,位于河铺镇林家咀村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是《中巴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项目的重要内容,旨在建成适宜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样板工程,汇集品种、农机、农技、人工智能、大数据、5G、遥感等技术于一体,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制种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罗田红莲型杂交水稻基地一期工程进展顺利,今年插种的1200亩杂交水稻长势喜人,预计亩产量高出平均水平10%左右。根据规划,罗田将依托这里3年建成省级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5年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满足湖北省需求同时立足中国,面向巴基斯坦,辐射至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会上,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等9名专家受聘担任罗田县乡村振兴顾问。县委书记郝爱芳表示,受聘专家是罗田振兴乡村的一支重要力量,县委县政府将珍惜这一资源,问计寻策,推动罗田农业特别是制种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胡融、通讯员项俊平、刘世民、陈钦)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