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潮即将到来,各路商家已开启了火热营销,购物前的各类商品测评也成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曾几何时,“亲测有效”“回购无数次”“挚爱一生推”的“种草”测评,霸占各大平台,安利了众多消费者。而现如今,“避雷避坑”“爆款吐槽”“不花冤枉钱”的“拔草”日记却日趋火爆。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多家平台上,各类“拔草”帖子流量暴增,然而“拔草”火热的同时,各种新的消费套路也孕育而生。
网评和实测出现“货不对版”
“种草”一词起源于美妆圈,种草营销则是指KOL(关键意见领袖)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生产原创内容来吸引用户,进行场景沉浸营销,引发其主动搜索,进而购买产品、实现营销效果转化的一种营销方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种草营销”逐渐渗透至各个平台上。网友刷个视频、看场直播,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博主、网红、达人等种草。国庆期间,众多网友发文吐槽在“小红书”平台看到被过度修饰的风景图,实地探访后发现落差很大,产生被欺骗的感觉。10月17日,“小红书”发表声明并道歉承认部分用户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今后将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便于用户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听信了某博主推荐的某大牌平替产品,能控油祛痘,结果皮肤却越用越油!”22岁的大学生黄雅莉吐槽,想着通过博主推荐购买一些物美价廉的产品,却踩入一个个大坑,购买的大多数东西都闲置了。在铺天盖地的“好物推荐”后,消费者盲目跟风,要么货不对版,要么交“智商税”,花了不少冤枉钱。
“多次踩雷”后开始“避雷避坑”
作为消费者,通常很难分清哪些是网红达人真心推荐,哪些是软文广告。屡屡踩坑、被忽悠的经历,让年轻人不再“种草”,而纷纷爱上了“拔草”,以免再次入坑。
简单来说,所谓“种草”,即增加用户或粉丝对某项消费的欲望,“拔草”则是消除或叫停某项消费的欲望。在曾经“种草”盛行的抖音、微博和小红书,“拔草”也开始蔚然成风。
“彩妆品、护肤品、生活日用、零食、网红餐饮店等等我都曾被‘种草’过,当然也被坑过。”今年29岁的程女士告诉记者,她热衷于看各类评测,被坑、踩坑已经成为了日常。在“多次踩雷”后,程女士表示,不会单纯相信某达人推荐的商品了,真正想买的时候会利用“商品关键词+避雷避坑”的方式搜索,在看到一些真实的评测后,购买欲也打消不少。
“现在看到长篇大论的带图好评多半是假的。”32岁的张女士表示,相比看精美的“网红秀”,自己更热衷于看真实的“拔草”评测。“这类‘拔草’视频一般不开滤镜,在展示产品优点的同时也能无死角的看到产品的不足。”张女士接着说,“冷静型拔草会全方位展示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区别,表演型拔草则更轻松活泼一些。”
“拔草”成风背后又现新套路
“拔草”评测是不是真的那么单纯?有了粉丝和流量,也就有了变现的基础。在经历了真“拔草”的吸粉阶段,“拔草”博主也开始玩起了各种套路。
“我之前关注的一位博主,在吐槽了各大牌BB霜的劣势后,开始推荐国产某品牌的BB霜。”25岁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本以为是物美价廉,捡到了宝,买回家后发现,遮瑕度和持妆度根本没有博主说的那么好。
在“避雷推荐”或者“拔草”吐槽完其他产品之后,开始推销自己手中的产品,开启“拔草”失败反向“种草”的“套路”,成了“拔草”博主们的惯用手段。
除此之外,吸粉迅速的“红黑榜”也走上了商业变现之路,暗藏新套路。部分博主在有了一定的粉丝积累后,会把手中产品放入“红榜”做推广,再利用“黑榜”向有关品牌方收取“撤榜”费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指出,“种草”和“拔草”其实都是流量变现方式,但行业仍需有所规范。对于“种草”“拔草”,相应平台需要监管跟进,给虚假宣传划定边界,并设立负面清单,避免不良商家利用“羊群效应”,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乘数效应来欺骗消费者获利。(雷原)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