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不买房,5年后将会“买不起”还是“随便挑”?

2022-03-22 10:24:32    来源:校长侃房    

网上时常都会出现所谓权威人士在劝诫年轻人:

“趁着年轻,不要着急买房,况且无论在哪个国家,几乎很少有在30岁之前就能买上房的年轻人”。

不过事实却是劝也白劝,尤其是对于男生来讲,没房怎么娶媳妇?

即便是你同意,丈母娘肯定也不会同意。

这种“风气”已经形成,并且就摆在面前。

所以说,房子在无形之中就成了结婚的一道门槛。

还真别不信,不要以为这只是空口白谈,来看数据:

易居地产就曾做过研究,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女性中,认同婚前必须有房的占比达到了74.86%,并且还不断呈现出年轻化,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越年轻越认同这个观点。

毫不夸张地讲,现在的房子不仅能遮风避雨,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但不得不说,现在年轻人靠自己买房的确有些困难,更何况即便付完首付还有几十年的房贷要还,压力可想而知。

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迫于压力开始进入不婚行列。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呈现下滑状态,其实也和年轻人住房压力大有着直接关系。

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住房在飞速发展的这20多年里,房价究竟涨了多少?

5.3倍。当然这还只是平均值,对于部分房价热点城市而言,上翻几十倍也并不稀奇。

但就房价收入比而言,国际平均水平是3-6,而我国的平均水平至少也已经达到了2-4倍左右。

其中深圳、厦门、三亚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水平均达到了30以上。

也就是说,虽然房价已经出现明显的降势,但对于部分热点城市来讲,依然存在不小的购房压力。

这么多年来,难道就没有具体的解决措施?

有,房住不炒。房住不炒是一个笼统的调控举措,其中包含着多种调控方式。

尤其是进入2021年下半年以后,房价一反往常,开始呈现出不断下跌的趋势。

据统计,2021年的房价最低点达到了9517元/平,即便是进入2022以后也没有突破万元大关,达到了9845元/平。

渐渐地在楼市中就形成了两拨人。一拨人认为房价肯定还会跌,毕竟政策调控就摆在面前。

另外,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也越来越着急抛售房产,更何况有些城市为避免房价下跌过猛,已经出台了“限跌”举措。

所以在这波人看来,现在买房无异于高位接盘。所以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建议现在买房。

还有一拨人,他们主要以投资炒房为目的,在他们看来,房价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为什么?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50个城市开始实行宽松举措,例如打开限购、限售、限贷的限制,降低首付比例为楼市松绑等措施。

在他们看来,现在楼市的“底”已经来到,所以这段时间过去以后,房价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

看到这两个观点后,许多人更是感到十分迷茫,如果2022年不买房,5年后将会“买不起”还是“随便挑”呢?

其实就目前的房价形势而言,楼市的良性循环其实才刚刚开始。

说实话,楼市目前正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怎么理解?

“触底反弹”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截止目前,我国住房累计销售额已经高达18万亿,销售面积更是达到了18亿平。

如此庞大的销售数据,实际拐点已经到来。

自从进入2021年以后,国人对于房价仿佛已经达成共识,房价下跌并逐渐趋于稳定,已经成为普罗大众都能够接受的事实。

尤其是2022年,大概率将会成为房地产下半场的转折之年。

当然,“良性循环”并不是口号,在面前住建部召开的会议中明确提到,切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楼市健康平稳发展。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寓意十分明确,就是现在的房价的确有些高了,为尽快解决广大刚需群体的住房问题,避免房价过快上涨,住房保障体系的搭建已经逐渐提上日程。

既然房价上涨不行,难道下跌也不行吗?

房价一旦下跌,往小处说,对于广大已购房的群体而言,无疑是财富缩水。

往大处说,房价下跌虽然老百姓喜闻乐见,但对于炒房客与开发商而言,为减少损失肯定会大量抛售房产,如此一来势必又将对市场造成紊乱。

在严重些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

所以,就目前出台的“救市”与“限跌”举措来说,目的并不是让房价上涨或是下跌,毕竟“一刀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消除泡沫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时间换空间,说白了就是软着陆。

现在这是这样发展的,住房保障体系的搭建就是“软着陆”的第一步。

所以说,对于2022年不买房,5年后是“更买不起”还是“随便挑”的问题,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

同时存在。

在楼市分化的前提下,未来热点城市因为有旺盛的住房需求在,房价会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对于区位好配套优越的小区而言,该买不起还是买不起。

不过对于人口流出又缺乏经济支撑的城市而言,这类城市的房价大概会一直持续“阴跌”的状态。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