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亿美元卖给阿里,高管被“清场”,80后创始人为何没有怨言?

2022-04-05 09:00:31    来源:迪哥说财经    

2018年,马云说“我饿了”,阿里便动用95亿美元收购了“饿了么”,完成当时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笔现金收购。而作为这笔收购的最大赢家,饿了么创始人、30岁出头的张旭豪一跃迈入“十亿级富豪”的行列,根据2021年胡润百富榜排名,张旭豪以55亿身价位列富豪榜第1297名。

不过在被收购的同时,张旭豪也被迫退出了自己创办10年的饿了么。

一、从学校走出来的饿了么

2008年,在上海交大的男生宿舍里,四个年轻人打算合伙创业,其中一位23岁的年轻人放言道:“300亿都不够赚!”这个交大的高材生便是“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

如今在饿了么总部大厅,一直摆放着一辆报废的电动车。这辆电动车叫“饿了么一号”,承载着张旭豪的初心,他就是骑着这辆电动车,送出了饿了么的第一份外卖。

张旭豪曾回忆说,在上海交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和室友一到晚上就容易饿,想要订餐,商家却都因为太晚不愿意送。张旭豪合计着:既然商家不送,那就让我们来送。几个室友,几万块钱,几辆电动车,饿了么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最开始张旭豪几个创始人都是亲自送外卖,发展餐厅,做地推。仅过去3个月,外卖团队的订单就有近千单。张旭豪注意到,平常用电话、短信接单容易出现纰漏,几个高材生们发挥优势,做了一个网页供餐厅接单,方便快捷的订单使得交大附近所有餐厅迅速入驻。

创业3年后,张旭豪团队收获了第一笔融资,来自金沙江创投的100万美元。与此同时,饿了么的宿敌——美团网成立,并迅速杀入外卖市场,于2013上线美团外卖APP。2014年,获得了大众点评8000万美元的投资后,饿了么正式开启与美团的正面对抗。

然而一家企业的倒戈,差点让饿了么成为“历史”。

二、重要合作伙伴的倒戈

与美团的消耗战,对于80后小伙张旭豪来说,从来没想到会这么漫长。直到2018年他离开饿了么,再到如今2022年,两者的“战争”仍焦灼着。

2014年,为了抢占各个主要城市,饿了么开始实施“下沉计划”,向全国200个城市迅速扩张。没有想到原本张旭豪以为没有外卖需求的城市,却早已经被嗅觉灵敏的美团拿下了。

还来不及给饿了么重新布局的时间,2015年,美团与饿了么的重要投资人大众点评合并,诞生了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巨头——新美大,并拿到了腾讯33亿美元融资。

大众点评的倒戈让饿了么突然失去了强援,面对资本雄厚的美团发动的“烧钱大战”,饿了么逐渐没了招架之力。2016年,美团宣布实现盈利。而当记者问张旭豪“饿了么赚到钱了吗”时,张旭豪无奈地回答说:“我们正走在赚钱的路上。”

事实上,饿了么从一开始就是少一条腿走路。美团创始人王兴以团购、社交领域创业起家,因此在美团业务领域的布局上还配有商旅、出行、电影、团购等多项服务,多条腿走路,抗风险能力更强。而在得到大众点评的流量和商户后,美团更是如虎添翼。

那么,饿了么是如何坚持到如今的呢?

三、“白衣骑士”——阿里

2017年,以2亿美元收购百度外卖后,饿了么虽然有了和美团正面对抗的体量,但却仍然没有与之决战的资本。此时摆在张旭豪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继续缠斗,要么被并购。理性的张旭豪选择了后者,2018年,阿里正式接管饿了么,也为饿了么的“张旭豪时代”,画上了句号。

其实,对于张旭豪以及饿了么创始团队的离开,阿里并不在意。2018年,阿里只关心一件事,那便是在狙击“腾讯系”旗下公司美团的发展势头下,并在国内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巩固地盘。

如今,随着“国家队”云闪付强势入局支付市场,未来中国的线上、线下消费领域将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阿里、腾讯和国家队。而在流量入口市场上,以美团、大众点评、滴滴打车为代表的“腾讯系”,依旧表现出强势扩张的态势。

自从收购饿了么后,阿里将饿了么与盒马鲜生、高德、飞猪等平台联动,可以说是阿里的介入,让饿了么实现了多条腿走路,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

而饿了么的加盟,也为阿里提供了近300万的蜂鸟配送大军,彻底解决了盒马以及阿里商超的配送问题。“饿了么30分钟便利生活圈”协同“盒马半小时达”、“天猫超市一小时达”等一起,共同搭建起了阿里新零售场景的物流基础设施。

四、结语

回头再看张旭豪,十年创业从无到有,直至顶峰,和对手、资本、寡头都争斗过,最终在行业红利将尽时,洒脱离场。

如今的张旭豪依然活跃在创投圈,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科类培训被禁止,在产业政策的红利助推下,体育培训需求大幅上升,作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张旭豪在上海创立了格克体育,起步投资便是1.5亿美元,并高调宣传“要用268元,让大家学会打高尔夫”。

让高尔夫这项高端运动平民化,是张旭豪此次创业的目标,但能否像当年饿了么送外卖一样,开辟一个万亿级市场,我们只能交给时间来回答。但作为80后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张旭豪在创业过程中的坚韧,与退出10年创业公司的洒脱,已经足够成为年轻的创业者们的楷模、榜样。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