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死,无人能救,4万家旅企向何处去?

2022-04-18 11:00:18    来源:华商韬略    

疫情已三年,人间又一年。

文丨华商韬略 马姗姗

疫情三年,最惨烈的行业,恐怕非旅游莫属。

2022年4月,一位旅游从业者在社交平台留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抵押了所有房产,借遍了所有银行,试遍了所有可能。唯有积极前进,才能创造未来。至死方休!”

话很短,意思却有三重:山穷水尽、背水一战、无路可退。

这会是旅游行业的宿命吗?

【离开旅游的日子】

2022年4月11日,长春因疫情按下的“暂停键”悄然满月。

但身为旅行社老板,王刚没有丝毫欢喜,2022年的前四个月,他在长春的旅行社没有一分钱收入,算完上月房租、员工工资和社保,公司账上仅剩几千元。

为了将旅行社维持下去,王刚联系了写字楼物业,试图申请减免房租,但几轮反复沟通下来,得到“不可能,也不会”的回复,这实在让王刚感到懊恼又无奈。

他曾经试着向有业务往来的银行申请贷款。但结果同样不顺利,几个月里,王刚心里一直盘桓着一句话,“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同为小旅行社老板的黄霞,境况更差几分。

在疫情之前,黄霞经营的旅行社专注于精品出境游线路,在前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疫情之初,黄霞已预料到会对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她没想到会持续如此之久,对出境游更是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保住旅行社,黄霞转型国内游、周边游,甚至还尝试亲子游、研学游,但境况依然窘迫。

三年疫情,她赔光了十几年的积蓄。靠东拼西凑的资金,仅仅保住了旅行社免于破产。在无数个深夜里,“要不要放弃”,是她反复思考的问题。

春暖花开的北京,本该迎来京郊、市区游的高峰,但干了十年导游的刘元夫妻,却再次因疫情停摆在家,没团带的情况下,每月只能拿到1000多元的最低工资,日子窘迫,甚至要靠刷信用卡来维持生活。

闲下来的刘元元则显得无所适从,在当导游的时候,她经常会觉得苦累、抱怨团队难带,但现在,她满心怀念的,都是当年带团的忙碌日子。

虽然坐守胜地,但黄山的老导游胡永青,日子并没有更滋润。

在疫情后,他的带团量大大减少,2022年前3个月,他只拿到了1780元的收入。在清明假期里,胡永青去黄山做了一个采茶临时工,贴补家用的同时,老胡还有一个小心思:采茶能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导游工作增加储备。

王刚、黄霞、刘元、老胡,都只是旅游业在2022年春天的缩影。

在2022年的清明小长假,全国旅游业实现了187.8亿元的收入。这个数字,只有2019年的40%。

五一,是下一个盈利档期。如果再度失守,则意味着旅游业在上半年空手而归,大量的从业者颗粒无收。

对于大多数旅游从业者来说,2020年是惨淡经营,2021年是举步维艰,那么2022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截至4月15日,全国仅新疆、西藏、宁夏三地暂无确诊病例,多个省市已启动跨省旅游“熔断”机制及暂停“机票+酒店”业务,疫情重灾区山东、吉林、上海等城市更是进入封控管理。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旅游经济数据,受新一轮疫情影响,第一季度旅游市场显著弱于去年同期。在防控难度加大的局面下,2022年旅游市场出现报复性反弹的概率不会太大。

【活着就是目标】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旅业人正在为生存,拼尽最后一丝力气。

身为最大的在线旅游平台,携程在努力恢复业绩,并在2021年返港上市。梁建章的身影不时出现在携程直播间,“携程BOSS直播”交出了全年预售GMV 25亿的成绩单。2021年携程集团全年净营业收入为200亿元,约恢复至2019年的56%。

而马蜂窝正在本土寻求新的市场机会。通过打造周末旅行,将低频旅行提升成一年52次的周末玩乐。马蜂窝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周末请上车”已经组织开展了近100场周末活动,吸引了33%的新注册用户。

“龙猫假期”旅行社开启了川藏线的长线直播。11天的时间里,途径磨西古镇、稻城亚丁、折多山、梅里雪山、怒江72拐等著名景点,带领无法远行却又心系美好的游客,来了一次线上旅游。这个打法的目的也很明显——用直播带来粉丝量,去积累潜在客户资源。

但这些局部的反击,纵有亮点,却很难抵消整个行业的不振。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全国共有11000家旅行社歇业,与之相伴的,是大量旅游人才的流失、转行。

对于中国四万多家旅行社和千万旅游从业者来说,活下去,才有希望。

起初,王刚看到朋友圈里看到同行将门店改为菜店,一边卖菜一边卖旅游产品,他还觉得好笑。在2021年,王刚曾经把希望寄托在了暑期游和银发一族的身上,但他发现这无济于事。

几年疫情的冲刷,终于帮助王刚建立了一个清醒认识,不搞副业,不折腾,只有死路一条。如何活过眼下的三个月,一个星期,甚至明天,才是最重要的。

与王刚有同样想法的从业者,并不在少数,在疫情刚刚爆发之初,本着船小好掉头的观念,一些中小旅游企业已经开始了自救。而基层从业者抗风险能力更差,他们的自救,自然也来得更早。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旅游从业者目前稳定就业的仅占13.8%,失业比重高达68.1%。在失业者中,有96%的比例是因为疫情而失去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生活开销都捉襟见肘,更不要说房贷、车贷的压力。这使得一部分从业者不得不另谋出路。

▲来源:《疫情期间旅游业失业专项调研报告》

张浩曾经走过几百遍“德法荷比卢”热门线路,但现在,他只能给乘客讲一讲老故事了。

2021年,实在无团可带的张浩,注册了网约车司机,靠拉客贴补家用。在他的导游微信群里,很多前同事都转行做起了房产销售、外卖骑手、快递员。他所在的公司为降低运营成本,不得已进行了裁员,几千人仅剩了几百人。

金牌导游张浩,是公司想要尽力留住的那类人,但看着曾经并肩战斗的计调、领队一个个离开公司,张浩在情感上虽然无法认同,理智上却不能不理解——企业要活下去,节流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人工成本。

【旅企急盼“输血”】

如何借力、纾困,是基层旅业人的日常话题。过去热闹非凡的业务微信群,现在有些声音寥寥,有些则改了“再就业互助”一类的群名。

但需要借力纾困的,除了基层旅业人,还有那些实在扛不下去的旅游企业。

麦淘亲子曾经拥有400万+亲子家庭用户,获得由复星、森马等知名机构的数亿元投资,在细分赛道里“风光”一时,疫情之后,经过反复打磨,多次验证的业务模型,尽管看起来无懈可击,但外部环境一变,受到冲击的不仅是业务逻辑,还有公司的资金链和基本盘。

面对无以为继的状况,日前,麦淘的创始人谢震发表了公开信,呼吁相关政府机构协调更多社会资源,帮助文旅企业。

这个呼吁,迅速在圈内引发高度共鸣。

时隔几日,苏州市国际旅行社协会、苏州市国内旅行社协会、苏州市旅游创新研究会、苏州市旅行社商会、苏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协会联合发布了一份《苏州市旅行社行业请援呼吁书》,揭开了旅游行业惨淡的现实。

在这份文件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旅游胜地在疫情下的微观样本。

“疫情三年,耗去了旅行社的能量,伤了元气,动了根本。五家旅游协会赴183家会员单位了解实际情况,所有旅行社应政府要求已经再次停业,平均亏损额320万元/家,员工自动离职率超30%,超过90%旅游社已无法支付四月份员工工资、社保基金、房租。”

“苏州旅行社行业2022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上年度减少99%以上,企业不运营,员工靠最低收入维持生计,已长达二年多,旅游工作者如何吃饱饭都已成问题。”

就在苏州市旅行社行业请援呼吁书发出后的一天,文旅部印发《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从减税降费、普惠金融、活动承接等10个方面出发,将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落细落实。

仅10天后,4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再次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相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用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支持旅行社行业纾困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决定,旅行社可全额暂退保证金或暂缓交纳,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3年3月31日。

这些与旅业“钱袋子”密切相关的政策,让不少命悬一线的旅业从业者既看到了希望,又产生了新的期待——扶持政策的步子是不是可以再大一点,地方政府落实的脚步是不是可以更快一点。

有一个关于旅游业的冷知识,许多人并不知道——疫情三年中,中国旅行社的总数,其实是不降反增的。

2020年,中国旅行社总数40689家,较上年增加1746家,同比增长4.48%;2021年,中国旅行社总数42432家,较上年增加1743家,同比增长4.28%。

五一黄金周,还有十几天就要到来了。北京的资深导游刘超,正在为新一轮的直播做准备。

比起转型的同行,刘超实在舍不得放弃旅游行业。他利用十几年的导游知识,开启了网络直播,带着不能远行的客人们逛逛想去的景点,看看远方的美景,讲讲流传已久的故事。

刘超始终坚信,疫情过后,旅游业会迎来报复性反弹。他搜集了许多带有此类论断的报道、采访,甚至是券商的研报,然后一条条转发到各个微信群。

这让他看起来,甚至有点像一个狂信的坚守者。

有人退出,有人坚守,有人抄底,这或许正是一个行业生生不息的最好写照。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