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讯!居民收入赶不上房价增长?

2022-08-13 08:49:05    来源:房地产洞察    

之前看到过一条热搜“#深圳居民收入跟不上房价涨幅#”,每日经济新闻以一份报告为新闻由头,撰写的一篇稿子,得出分析:

由于深圳房价上涨过快,而居民收入跟不上房价上涨幅度,购房者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进而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


(资料图片)

其实这个分析结论,报告里并没有说,作为新闻专业出身的我,理解媒体这么写的初心,官方报告全是公文语言,谈的事情普通民众也不关心,写稿的时候我们要和受众关心的点结合,要做服务性新闻,替读者说话,或者迎合、或者释放读者情绪。

房价收入比恰好每一个人都感同深受,受众很广,是一个好的角度。

这种痛,我在学校时就有过,当时的心理也是—— 既然大家都说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有泡沫,真希望能来个暴跌。

可是房价并没有满足我等普通民众的愿望,过去十年节节攀升,甚至一骑绝尘。

那一定有人错了,要么分析人士错了,要么我的理解错了,要么房价错了。

房价啪啪打脸那么多人,肯定是我们自己理解错了,这个错误的代价有点大。

通常的理解是:

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地区一套住房的平均总价与 当地 居民 家庭平均 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错在哪里呢?

错在对可支配收入的理解,用 “平均” 理解与事实不符;错在 时间点 的理解,应当是未来的收入;错在对 当地 地域的理解,与事实不符;错在对 家庭 这个范畴的理解,用小家庭理解与事实不符。

我们一个一个说,为什么不能用 平均 ,原因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者都有其屋”,这里的屋,不全都是自己“所有”,个人一生的某个阶段,一定是租房住的,原因或者是买不起,或者地域错配,工作在大城市,自己的房子可能在老家或小城市,所以这里的收入,是 “买的起房的那群人” 的可支配收入,不是平均收入。在北上广深,甚至可以说是 “有钱人的收入”

为什么不是 当前收入 ,因为中国热点城市的房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在大涨的年份,价格上,有点透支未来数年的价格,在收入上,也应该以 未来某年的收入计价 。这类似于炒股,股价是公司未来基本面的提前反应。

为什么不以 当地 的收入来计算,因为一线城市,是全国有钱人的钱在买,二线城市,是全省有钱人的钱在买,以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计算房价收入比,没有实事求是。

然后是 家庭 收入,我们国家,大家庭的传统家庭文化观念特别浓厚,所以才有六个钱包的说法,六个有点夸大,但四个通常是有的。

过去媒体上、研究报告中关于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数值,会比发达国家高很多,这也不能怪媒体、怪研究员,因为大家都是这么算的,惯性使然。

我们的房价收入比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城市发展、经济发展还处在向上的进程当中,房价提前做了一部分反映,也对未来收入的增长做了一部分预期反映。

我们如果以未来10年的房价,未来10年的收入计价,这个比例可能就会比较合理。

以深圳为例,假设未来10年均价是10万,购房主力的年轻人夫妻双方一年的收入是100万,一套90平米的房子,价格是900万, 房价收入比大概是9。

而资料显示:

世界银行1998(注意,这是10多年前的数据)年对96个地区的统计资料显示,家庭收入在999美元以下(最低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13.2;

家庭收入在3000美元~3999美元(中等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9;

家庭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上(高等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5.6。

各国(地区)房价收入比的数值是高度离散的,这96个地区最高的为30,最低的为0.8,平均值为8.4,中位数为6.4。

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超过6就可视为泡沫区。

但如果按以前的计算方式,深圳现在的房价,均价6.4万,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是12.4万,一套90平米的二手住宅, 房价收入比是46.45倍, 确实泡沫严重。

大家经常看到的房价收入比,是易居中国发布的数据,2020年3月份新发布的数据是:

可是,这样的结论除了让我们感慨房价高,以及希望不动声色地让老板看到这消息给我们涨薪以外,没有其他意义。

反而会给我们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房价会跌会跌会跌,多少人在阅读这样的新闻中,错失了上车的机会。

我自己也和大家一样,基本被2016年后这一波房价上涨暴击了,说好的房价太高,说好的泡沫呢?房价高并不代表有泡沫,现在没有泡沫,绝大多数一线、二线城市将来也不会有泡沫。

过去10年,可能犯过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正确理解好房价,导致2015、2016年的时候,即使手上有足够多的现金,以及拥有剩余的房票,也并没有在低点去行动,后来的买房都买在了阶段性的高点。

根源还是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不够,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直面现实,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所以,科学理解很多投资概念,以及投资理财背后的逻辑很重要。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