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门!孙宏斌,狂人终局

2022-08-30 21:46:43    来源:巨潮WAVE    

文 | 谢泽锋

编辑 | 杨旭然


【资料图】

“除了我们以外都有可能暴雷。”

孙宏斌曾在2021年中业绩会上如此说道。但仅过去一年便反向成谶,融创不仅债务违约,股票停牌,年报难产,甚至还传出了拟清盘重组的消息。

曾经中国的第四大房地产公司,似乎就要重蹈恒大覆辙。

孙宏斌的一生离奇而又跌宕。他被称作柳传志的接班人,却又被这位恩师亲手送进监狱;他斗过王石,最终因为蒙眼狂奔;陷入危机,顺驰被低价甩卖,地产王国一度顷刻崩塌,却又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他曾试图收购绿城、佳兆业,也曾在危难之际,充当“白衣骑士”——乐视、万达、雨润、海航,他总是第一时间“仗义驰援”。

他是性情中人,是理想主义者,也是地产狂人,商业奇才,但如今已在面临第三次失败。这不仅让人怀疑,他的成功,不过仰仗在地产黄金时代的大胆豪赌。

但没有一身的胆识与能力,又怎可能数度完成人生的翻盘。中国商界不乏褚时健、史玉柱这种一朝跌落,又从低谷中东山再起的传奇人物。但像孙宏斌这样两起两落,沉浮之后仍能够绝地反击者,少之又少。

融创中国股价表现(2016年1月至今)

01 破产疑云

仅仅一年后,融创便陷入风雨飘摇四面楚歌的境地。

“一些企业出现问题,要么就是布局出现问题,要么地买贵了,要么战略有问题,要么产品有问题,要么把钱挪走了。除了我们以外都有可能暴雷。”

去年8月31日,在融创2021年中报业绩会上,孙宏斌直言,尽管大环境变差,但融创没有问题。

谁知,仅仅一年后,融创便陷入风雨飘摇四面楚歌的境地。

近期,有消息称,融创委托Kroll咨询公司进行清算分析以准备重组过程,当前分析尚未完成。

把融创逼到疑似清算重组边缘的,是一笔笔还不上的美元债。而这些融资工具,曾经是助融创飙升的动力火箭,如今成了将其推向深渊的“大杀器”。

其实,去年中报会议上孙宏斌就指出:下半年地产形势会比较惨烈,资金偏紧,销售压力很大。”

正是自那时起,融创的危机端倪初现。融创先后推动多笔债券展期,孙宏斌甚至“押上”自己的身价和信誉,为一笔40亿元的债券提供无限连带责任。

融创深谙债务驱动高速发展之道

今年开始,融创危机愈演愈烈。先是,发布业绩预告称,因处置贝壳股票及地产形势影响,预计2021年净利润重挫85%,核心净利润同比腰斩。

5月12日,融创因陆续到期的4笔美元债利息,无法在相应的宽限期内偿还,向债权人致歉,相当于主动官宣“爆雷”。

而这些债券利息共计仅1.05亿美元,约7.19亿元人民币。很难想象,总资产高达1.2万亿,出手阔绰,不停“买买买”的中国第四大房产公司,竟然会被7亿元难倒。

尽管融创声称“有充足资金还债”,但背地里却发动各种招数筹措资金。融创曾在短短一个月内两次贱价配股,孙宏斌还自掏腰包,无条件免息贷款35亿港元给公司。

嗅到寒意的孙宏斌不再四处出击买货,转而收缩战线、甩卖资产。去年,融创出售了4个大项目,比如将西双版纳环球世纪会展旅游公司70%的股权转让给中融信托;16.73亿元卖掉杭州两个项目给滨江集团;

今年开始,融创剥离资产的脚步仍未停下。昆明融创文旅城二期40%股权作价14亿元转让予华发,融创安徽公司50%股权及对应债权卖给信达地产,回血1.57亿……

处置股票、配股融资、出售资产……一顿操作下来,融创总计可回笼资金超400亿元。

据统计,融创中国目前共有10笔美元债存续,合计54.9亿美元(约375.94亿元)。

此外,融创中国在境内通过融创地产、上海骧远发行的债券共有11笔存续,合计约166.5亿元。也就是说,境内外共计超过540亿元的债券存续。

目前,融创已由扩张期进入收缩期,“化解债务”和保交楼,已经成为融创首要的两大任务。而那个曾经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孙宏斌,已经一年多没有公开露面。

当前的情况看,融创还没有到破产清算的生死关头,孙宏斌正在想尽各种办法自救。

02 危机警报

节流无望,开源更难。

号称手握千亿现金,却依旧为几亿元利息为难。融创似乎总是在有意无意地隐藏自己真实的债务状况,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融创中国现金余额为1231.9亿元,非受限资金1011亿元。按理说,这样的资金储备,已经足够让融创过冬。

但实际情况却是,融创在还债时捉襟见肘,“地主家”余粮几近枯竭。

节流方面,支出的口子越来越大。未来1年内,融创系在境内外共有约103.77亿元债务及对应利息需要兑付,目前总计存续债券总额542亿元。

开源方面,由于地产大环境出现史诗级扭转,凛冬之下,房企销售额大幅锐减。而销售额是地产企业利润的“蓄水池”,水源急速萎缩,企业盈利水平急转直下也就在预料之中。

融创中国前7个月销售额1239亿元,同比大降66.54%。克而瑞的排名中,融创已失去Top4的江湖地位,被中海、华润、招商蛇口三大央企地产商反超。

节流无望,开源更难,两头受阻,融创的日子着实不好过。

在几大民营地产企业中,融创的债务状况一直颇为神秘,在财务报告中,融创也极少公布净负债率等负债指标。“三道红线”监管政策公布后,融创真实的负债水平,逐步浮出水面。

不过,令人咋舌的是,2017年融创净负债率高达202%,一年后就降到149%,2019年又降到172%,2020年成功缩减至96%,达到合格线。2021年上半年,再度下降9.4百分点,至86.6%。

以匪夷所思的速度降负债,其背后则是通过联营企业以“明股实债”的方式,隐匿债务风险。通过财报可以发现,融创中国2021年上半年少数股东权益达到799.44亿元,占净资产比重高达38%。

而之2019年时,融创的少数股东权益仅为282亿元,一年半时间翻了1.8倍。

其他两道红线中,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负债率已降至76%,但距离70%合格线,还有一定距离;非受限制现金短债比为1.11,处于绿档范畴。

融创中国行政总裁汪孟德曾公开表示“到2022年底全部转绿”,但考虑到融创目前的情况,这一愿望恐难以达成。

而且就算全部达标,也并非无虞。正如孙宏斌所说的:“别人认为你是安全的也不一定是安全的,三条绿线的公司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房地产表面看属于实业范畴,实质上玩的是金融游戏。孙宏斌也曾指出,只要把土地成本控制好,就没有问题。

因此,这位“地产狂人”在过往十年,疯狂加杠杆,拼命拿地,到处收购,驱动融创这艘巨舰快速疾驰,宁可付出更高的财务成本。2020年时,融创的融资成本是8.28%,这一数据不仅远高于保利、中海等央企地产企业,也高于万科、滨江、旭辉等民营企业。

东山再起、疯狂扩张,再陷困境。孙宏斌似乎仍旧逃不脱他的“宿命循环”。

03 “宿命循环”

他心中有对梦想近乎偏执般的火热,也有对成功急切追逐的冷酷。

在中国商界,孙宏斌是一位个性鲜明,极富争议而又不乏故事的企业家。

他为人率真幽默、坦荡豪爽,金句频出,是财经作者笔下最喜爱的话题人物。

纵观其在商海沉浮的一生,孙宏斌总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获取巨大成功,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他有能力,也有野心,更具备一名优秀商人的坚韧和洞察力。

孙宏斌身上有“商人”所不具备的巨大张力

柳传志曾称孙宏斌是极少数“一眼就能把产业看到底”的人。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孙宏斌加入联想,柳传志对他极为赏识,并任命当时年仅27岁的孙宏斌为企业发展部主管,分管联想集团除北京外的所有业务。

1989年,孙带着手下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建起了13个独资分公司,年底销售额达2400万。孙宏斌一战成名,声名鹊起,但不免居功自傲。很快便引起了柳传志的警觉。一年后,孙宏斌因挪用13万公款,被判刑5年。

出狱后,孙柳相逢,冰释前嫌,靠着柳传志资助的50万元,孙宏斌创办顺驰,进军房地产。

31岁出狱,用9年时间,他带领顺驰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产代理公司。这时的孙宏斌急着证明自己,2003年7月,“中城联盟”在重庆召开例会,参会企业包括万科等龙头房企。

轮到孙宏斌发言,他说:“顺驰今年销售额要达到40 亿元,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也就是要超过在座诸位,包括王总。”

台下的王石闻言,略加思索回答道:“不可能”。

此后,孙宏斌召开了顺驰内部著名的”蟒山会议”,要求所有人统一思想、不惜血本、疯狂拿地、进军全国。

2003年底,顺驰销售额达到了45亿元,与万科仅相差不足20亿,这是顺驰距离行业第一最近的一次。

然而盛宴之下,则是危机四伏。顺驰高杠杆狂奔,导致公司负债高企,现金流断裂,最终贱卖给路劲基建。

孙宏斌再一次陷入人生低谷,此后,他全身心投入融创,并用十年时间,将其带领近全国前四。融创几乎也是顺驰的翻版,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用速度和规模追逐业绩的快速膨胀。

孙宏斌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孤狼,横冲直撞野蛮生长。

而孤狼的另一面,却是精明的计算和冰冷的决断,狡猾与老练。

他心中有对梦想近乎偏执般的火热,也有对成功急切追逐的冷酷。宋卫平说孙是性情中人,他会蹲到桌子上唱《怒放的生命》;会在绿城、佳兆业、雨润、乐视、万达等朋友有难时,第一时间出面投钱。

绿城和融创一度合作顺畅

但另一面,却是经营上的操之过急。

绿城和融创初期合作顺畅,但两方交易还没完成,孙宏斌就开始入主绿城,并试图调整绿城的内部架构,推广降价策略,结果触动了宋卫平的“逆鳞”,收购绿城就此折戟。

对佳兆业、雨润的收购,同样栽在过于着急。追求速度的融创,愿意花费巨资进行收购,却不愿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化解目标公司的根本问题,而是一股脑儿地向对方灌输自己的理念。

最终,不仅其大刀阔斧的改革未能成行,反而伤害了朋友的感情和利益。

融创几次重大并购失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下孙宏斌的命运走向。

04 写在最后

1963年出生的孙宏斌,其实已经年近六十。

他过去几十年的商业征程,有着远胜戏剧和电影的精彩剧情,成为了中国房地产行业澎湃三十年的最佳写照。

而如今,房地产行业历史级巨变,地产企业正经历抽筋剥骨般的疼痛。无论是调控政策所导致的,还是地产业本身的发展空间所决定的,都已很难再有火爆行情的预期。也许,这就是他真正告别的时间。

未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已不再需要孙宏斌这样的“冒险者”。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