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35岁”,话题热度不减。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蒋胜男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她表示,35岁是一个人做事业最好的黄金年华,也正处在一个艰难的人生阶段,上有老下有小。“35岁危机”是一种企业招聘的不合理限制。若仅用一条年龄限制就把他们排除在外,这很不公平,不应该有这种歧视。
如果从大学毕业粗略算起,35岁是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在职场打拼十年的节点。这个十年节点,有残酷而现实的一面,也有丰满而充满想象的一面。35岁确实有门槛,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干部遴选时,常常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同时,在一些普通企业里,往往也或明或暗地划定了35岁的年龄线,超龄的应聘者可能不会被视为理想的选择。
35岁,像一条真实的“职场荣枯线”,如果只是单纯以年龄论年龄,只会加深不断蔓延的焦虑。35岁背后可能有经济压力、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考量,这些应该寄望于相关制度的修正与完善,而不是单纯以年龄为由的逃避与抵制。
经济社会步入转型期,享受过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红利,如今全社会都面临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不仅针对求职者,也针对用人单位。不仅考问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调整,还考验企业运营管理如何适时而变、审时度势,个体劳动者的技能与心态如何与时俱进。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商业竞争是残酷的,职场竞争也是残酷的。招工与找工,说到底,都是你情我愿的市场行为,择优录取、优胜劣汰。年龄只是徒有其表的“纸老虎”,无论外界赋予它怎样的定义,回归本质,一个岗位需要的永远是最合适的人。
有时候,我们可能比职场更早地自我“流放”。人心老了,事情多了,生活复杂了,职场上升通道窄了,既有的一切令人厌倦,而衰老与迟暮的恐惧又挥之不去,不少中年人便在青春与衰老、爱与死、责任与欲望、现实与想象之间纠缠与撕扯。于是,困于惯性,停在原地,终究困在35岁里。
当我们一再追究现实对35岁的不友好,不妨也留些空间反求诸己。看看35岁的你,是否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哪怕手里头有点儿岁月,是否依然谦卑而努力,依旧stay foolish,stay hungry。
和任何年纪一样,35岁应该是一扇门,首先对我们自己。我们可能需要比职场更狠地自我“折叠”,走出舒适区,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艰难平衡、认真取舍。人到中年在所难免,即使遭遇困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与其徒劳无功地逃离困境弥补空虚,倒不如自然而然地去经历它,改变它,也改变自己。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