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在“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部分,武汉、长株潭被单独重点提及,并由“都市圈增长极”升级为“全国重要增长极”。
由此,中部崛起的号角再次吹响,覆盖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省份。在中部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湖南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都市经济圈 注入新动力
长株潭区域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4月10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在韶山召开,这为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注入了磅礴的长株潭新动力。
这个区域以全省1/7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这里聚集了9个国家级园区、19个省级园区,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和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这里有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
当前,长株潭都市经济圈已经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不久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六个着力”,强调“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长株潭都市经济圈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南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主动扮演起了连接我国东南部与中西部两大经济地域的枢纽角色,通过充分利用区位通联优势,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吸纳集中和接合部融合集聚的作用,实现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长江开放经济带的承接融合。
湖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体,GDP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各项指标稳定恢复,经济呈现增速稳步回升、质效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部分经济产业较为发达并处于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逐年稳步增长,且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多数省份,尤其在中部六省中,湖南、湖北经济更是举足轻重。2020年,湖南省经济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经济增速领先于河南、湖北、山西,在中部六省中位居前列,且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
六省城市群 已成增长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明确了中部地区“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覆盖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六省,以区位而言,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其身居一个绝佳的“要津”之地,蓄积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六省都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各个省都形成了引领崛起的增长极地区,如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河南的中原经济区、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安徽的皖江经济带等,中部地区崛起呈现出多点支撑、板块崛起格局。
“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历史厚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极具潜力的区域,加上装备制造业体系完备、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加速,今后一段时期该区域在我国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贺铿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四五”期间中部地区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狠下功夫,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齐头并进,发挥中部地区人才优势,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型城市。
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18738亿元,增长7.3%,在四大区域板块中增速继续居首,增速从长期在四大区域板块中“跟跑”变成“领跑”,为支撑全国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护黄河源 构筑新格局
2019年9月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就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提出重要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善“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提出,要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按照黄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分区分段、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率先实现郑汴洛段全线贯通。
近年来,河南以中部崛起为契机,牢牢抓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搭建空中、陆路、网上和海上四条“新丝路”,构筑起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立交桥”。
“缩小经济南北分化差距,中部地区是重要的空间载体。”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认为,在新的空间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同时,中部地区崛起,还要按照区域经济布局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用,推动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武汉东湖、长株潭到郑洛新、合芜蚌、鄱阳湖,一个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星光璀璨。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省份、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等众多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中部地区创新泉涌,并加快将“科技之花”转化为“产业之果”。
在江西,“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大力实施。航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VR、物联网、大数据、5G等数字产业蓬勃发展;在湖南,株洲“中国动力谷”通过集中力量重点打造16个工业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连番发力,轨道交通产业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全产业链条,成为“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鲜活样本;在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全国首块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下线,全国首次投产的自主研发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合肥面世……据了解,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3%,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领先区域。
“实践证明,只有紧跟国家战略,将自身发展放到全国大棋盘中谋划推动,才能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作为。”中国“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梁昊光表示,中部地区必须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齐头并进,从更大范围推动各类资源要素畅通畅流、合理配置,在“新”上获得竞争优势,在“开放”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记者 谢作钦)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