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琶洲地区又将有值得期待的新亮点!12月31日,《海珠区琶洲中二区琶洲眼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广州市规划委员会上获得通过,这一由珠江和支流形成的酷似人眼睛的滨水地带,规划定位为数字经济与总部经济创新合作区,打造总部活力片区,同时也将是广州的文化门户。规划中同时透露,“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永久会址选址于琶洲眼片区,将建设集高端国际会议及展示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型会议中心。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永久会址落户
地块位于广州环城高速以西、新港东路以北,保利天悦以东,西南侧紧邻地铁4号、8号线万胜围站。控规调整范围为项目所在的AH0411规划管理单元,单元面积119.5公顷,项目地块用地面积73.2公顷。地块现状除了已建成的保利天幕广场外,大部分为农地,地势平坦;西北侧为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建设干坞工程临时施工用地,东南侧为东围村村民住宅及旧厂房。
“琶洲眼”概念源自2008年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是指这一由珠江和支流形成的酷似人眼睛的滨水地带。2009年国际竞赛方案深化、2011年琶洲-员村地区控规均延续了“琶洲眼”的设计理念。根据规划,整个琶洲片区分为琶洲西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集聚区)、琶洲中区(智慧会展产业创新区)、琶洲东区(数字经济与总部经济创新合作区)和琶洲南区(创新融合拓展区),“琶洲眼”位于琶洲中区。
▲琶洲眼片区位置图
市规委会上透露,该片区规划修改的必要性有3点:
首先,为重点打造广州“一区三城”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琶洲为核心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提升片区功能与整体品质。
其次,为进一步提升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永久会址拟选址于琶洲眼片区,建设集高端国际会议及展示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型会议中心,定期举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其三,考虑黄埔村留用地原选址地块用地分散,手续未完善,基于“尊重历史、节约用地”的原则,本次对留用地重新选址并进行集中安排,解决征地历史遗留问题,保障村民权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琶洲地区规划建设工作。
增加35.64万平方米建设量 增加二类居住用地
现行控规琶洲眼片区主要为商业金融业用地、商务办公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公共绿地及水域等,总建设量99.79万平方米,毛容积率1.36。本次修改将用地性质调整为以商务兼容商业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为主,增加二类居住用地,其他包括文化兼容商业用地、商业兼容商务及文化用地、供应设施用地、环境设施用地、水域等。
▲琶洲眼片区用地规划调整图
总建设量由99.79万平方米调整为135.43万平方米,增加35.64万平方米。毛容积率由1.36调整为1.85。其中,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中心选址用地面积1.7公顷,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选址于沿江一线核心位置,安保条件良好,景观视野优越,可结合滨江景观整体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高质量珠江岸线。此外落实返还留用地建筑面积39.3万平方米,留用地选址于万胜围地铁站东侧、毗邻新港东路,结合轨道交通万胜围地铁站点,进行连片统筹开发。
本次方案在2011年琶洲-员村地区控规的基础上优化形成琶洲眼片区城市设计方案,方案从“景观视廊、地标位置、水系规划、路网格局、地块尺度”等方案进行优化,延续“琶洲眼”的设计理念。景观视廊方面,视廊贯通琶洲眼片区,强化琶洲塔景观的标志性;根据片区与珠江的关系,用水系勾勒琶洲眼形态,地标建筑根据片区景观结构,明确位于景观视廊的中心点。
本次城市设计概念为“一廊·双带·两片区”——
一廊:琶洲塔-琶洲眼双塔-渔人码头景观视廊,延续珠江东门户现代景观结构。
双带:珠江滨水活力带——滨江景观碧道串联文化、休闲、运动等活力空间;内河休闲带——落实完善2011年琶洲-员村控规的水系调整方案,在片区内新开通一条半月形河涌,沿内河景观结合建筑商业裙房,打造紧凑多元有趣的商业活力街区。
两片区:总部活力片区——依托琶洲眼空间特点,打造总部活力片区;文化公园片区——结合滨江绿地,打造展示各种文化门户片区。
新增过江隧道1条 规划就业人口约5.8万人
规划将琶洲眼片区定位为:数字经济与总部经济创新合作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型总部经济以及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咨询设计等专业服务业。方案在空间形态和格局上与已加成的“琶洲眼”西片区整体考虑,突出琶洲眼片区的完整性,依托内河涌营造宜人、多元有趣的商业活力街区。城市天际线由片区制高点已建成的310米地标(保利天幕广场)向东西两侧逐渐下降,整体形成起伏有致、疏密有度、高低渐变的城市天际线。沿江边布局文化配套设施,西侧布局总部办公及商业建筑,东南侧布局东围村复建安置居住地块,沿广州环城高速西侧布局公服配套设施。
交通优化方面,为对接金融城东区控规方案,项目范围内新增过江隧道1条,该隧道为次干路等级的双向4车道,为地区性过江隧道,主要联系金融城东区和琶洲眼片区。对外交通组织则采取“多通道、多节点疏散”,南北向主要通过科韵路、新滘东路、规划隧道、广州环城高速进行对外疏解,东西向主要通过新港东路和环岛路实现对外联系。
地下空间方面,沿南北向城市中轴布局地下人行通道,中轴两侧地块及沿江文化公园片区鼓励地下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开发,规划地下总计容建筑面积为8.28万平方米,其余产业地块引导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居住地块及文化地块鼓励地下配建停车场。下一步将开展地下空间设计专项进行深化。
公建配套方面,规划就业人口约5.8万人,居住人口约0.7万人。按照相关规定,公共服务设施按建筑面积配比下限为6%~11%,具体公共服务设施可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在建筑方案中确定;居住用地地块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建筑面积的配建比例下限为11%。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