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学术与创作集中了广州众多的文化因子;她是广州文化圈中不多见的多栖、跨界的作家、学者、文化推广者;她笔下的岭南文化和广州精神根深叶茂、摇曳生姿;她笔下的广州人物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她这样描述广州:“我所爱的广州”这样的话题,只要一触及,就像一颗石头投入湖里,会散荡开来一圈接一圈的涟漪……
她就是梁凤莲,土生土长的西关小姐,她说:“广州是最接地气,也是最浪漫的城市,广州让我们诗意栖息。”
●其人●
生于斯长于斯
她为广州本土文化著书立说
初识梁凤莲,适逢记者与她一同被市委聘为首届广州市阅读推广大使。对《西关小姐》作者本人的第一印象是:面容清廋,既有学者的厚重积淀,又有女作家特有的优雅感性。
从2005年出版的《西关小姐》、2009年出版的《东山大少》,2017年出版的《羊城烟雨》、2018年出版的《百年城变》,到最近的《文化的原乡》《创新之路》《赛龙夺锦》,十余年来,几乎每隔一年半载,记者就会采访一次梁凤莲博士。有了这些积淀,记者以为已经比较了解这个“西关小姐”了,然而此次一番深谈,又有了许多新收获。
话题围绕“读懂广州”开始,记者问:“广州是一座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以及改革开放前沿地。值得深思的是,当谈及对广州的印象时,不少人觉得广州的本土文化特征难以说清,为什么广州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呢?”
对此,梁凤莲指出:“‘说得清的广州’,是作为广州人对城市身体力行的支持,很多人对广州的认识不到位,首先,广州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其次,她有各种文化融汇后蜕变生成的本土特色,有自身的文化魅力。我们的民俗节庆能遗存到今天,这种柔韧和强悍的传承力,都是广州在发展变迁中不断强化和完善起来的。”
聊起广州人的春节往事,梁凤莲说:“快过年时,母亲一定会带我们逛花市,一路上人头涌涌,到处喜气洋洋。我小时候逛的是西湖路花市,成家后依然要去逛花市,哪怕只是买一点点花。”
这些年,梁凤莲用35部作品,为广州本土文化著书立说,向我们传达一种坚定的声音:广州是一座说得清、读得懂的城市。她告诉记者:“为了读懂广州,我们必须了解广州精神,这个了解,不能只停留在材料和数字上,或是浮光掠影,而是真正得拿出一个判断、认定和重新的认知。”
●其文●
用研究与写作探寻千年广府文脉
梁凤莲说,她已将广州作为其永恒的创作主题。其学术与创作成就获得了很多荣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广州市先进工作者等。对于这些她看得很淡,与记者聊得最多的还是她的作品。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梁凤莲撷取了广州人的文化符号,重彩浓墨地加以描绘。在《巷娈》《西关小姐》《东山大少》《羊城烟雨》里,梁凤莲力图“为广州的以至岭南的地域文学建立一种本土化的言说”。其作品中有对羊城百年历史风云的复现,也有对独具岭南风情的广州城市生活的描摹,可以说,作家笔下的广州形象并不单一,它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传统中国的深邃面容。
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好几部作品中都写到了广州饮食文化,首先是岭南文化风情中的“饮”文化,老广州们会去“叹茶”,一盅韵味悠长的热茗,再加上精巧无比的广式点心,在广州风俗“一盅两件”中细细品味烟火人生的妙趣。还有早已名闻天下的广州“食”文化,作品中对独具南国风味的“粤菜”及其背后的文化有不少精彩描摹与详尽解说。
最近几年,梁凤莲独自主持完成的课题有广州市“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19世纪以来广州的城市演变与文化形成》、广州市“十三五”社科规划课题《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与构建枢纽型网络文化体系》。大型课题《广州市各区品牌文化研究》,历时四年,共12个子课题成果约50万字。
为推广、传播岭南文化,梁凤莲近十多年来策划、举办了多个系列的大型文化论坛。“岭南文化城市论坛”从2010年启动至2014年,在全市共举办论坛14场。与各区文联合作举办的“广州市青年文艺批评论坛”,从2010年至今已经举办了七届。与广州图书馆合作举办“广州人文沙龙”系列讲座,至今已经举办了20余场。
●其言●
她在每一部专著里
尽力深入解读广州
广州日报:30多年来,您一直将工作重点放在广府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创作研究上,是什么原因让您如此执着?
◆梁凤莲:文化是有生命的,文化的生命与历史一样长久。我一直好奇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生命力为何如此强大?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就是我走向传统、敬畏祖先的两条道路。其中,学术研究对于我来说是探索文化的生命密码,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最核心的基因是什么?广州是如何传承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神韵、特性的?而文学创作则是我用想象去还原文化的历史面貌,回溯历史长河中祖先的生存环境和当时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广州日报:您以35部作品让世人了解岭南文化的发展规律,重建人们对于广州的文化记忆,那么,您所热爱的广州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梁凤莲:广州文化鲜活的生命特性还体现在内在的恒定与外在的变化上。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后,广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见年轻人拍摄的广州新中轴线视频,我会由衷地感到自豪,我们有幸生活、工作在广州。但也有很多特性是恒定不变的:山城田海的空间格局没有变,山水城市的生态格局没有变,兼容并蓄的开放格局没有变,活色生香的生活格局没有变。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就是在这样勃勃生机又趣味盎然的“容器”中酝酿芬芳,进而香飘四季、香飘四海的。
广州日报:梳理您这些年的作品,有评论认为,您在追根溯源式探求广州这座城市的文脉,您能概括一下最近这些年写的著作之间的关系吗?
◆梁凤莲:这些年,年轻人对于历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于城市历史的尊崇,对于广州“颜值”的骄傲,“经典”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字样,岁月的无情在于大浪淘沙,而留存下来的,确实是值得我们用心守护的经典。读懂广州必须有通往读懂的文本,我在每一部专著里尽力深入解读广州,如《文化的原乡》是探问荔湾作为故乡的地方感,长篇小说《赛龙夺锦》是还原番禺广东音乐的百年风云史,《百年城变》则是梳理十九世纪以来广州的文化形成与城市演变。
◆广州日报:记得您曾说过,广府文化完全可以让广州有足够底气在世界名城的序列上与世界对话,为什么?
◆梁凤莲:2010年的第16届亚运会之后,广州通过《财富》论坛等一系列的亮相,展示了我们站在世界舞台上与国际大都市对话的自信,其实,多年来,广州一直扮演着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大使的角色,须臾未曾离开。文化自信源于文化实力,文化认同源于文化认知,理解广州的底气就是要把广州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客观地去看广州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缺席了什么,又贡献了什么?2021年是广州建市100周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建制市,100年来,创新一直是广州文化的突出特征,我们总是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先机,为自己赋予新的使命、确立新的定位,广州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经济繁荣、活力四射的国际大都市。
●采访手记●
拓印广府文化底色
沿袭广府品味情趣
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文化?如何用文学的手段还原、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变迁?梁凤莲一直思考这些问题,并为之奋斗了数十年。
这次采访,与之前针对单个作品的采访不同,想要讲述梁凤莲这个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让记者最为感动的是,她对于广州文化图层的执着研究、对广府文化的情怀。正如她所说:“有些东西在一个人的心底里会一直放着,一直藏在那里,相伴一生。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用最好的方式来存放它、来珍惜它,何况这念念不忘的是故园情怀,是随其一起长大、一起变化的关于广州这座城市的记忆。所以,我终于明白,因为我是广州人,因为我热爱这座所生所长的城市。我的内心与状态都是这座城市所孕育所赐予的,我在这里消磨岁月。广州已经成为我不再放手的情怀,所以我的书写充满了弥天漫地的情绪。”
梁凤莲将对广州的关注与思考和寻常生活的体验相融合,坦诚地注视个人眼中广州的时间和空间,真诚地注视蕴涵其中的文化与历史,拓宽视野,走向世界,探寻城市独特的魅力与韵味,她用擅长的文学表达方式,来歌颂她热爱的家园,歌颂生活及生命。
岭南市井的风情长卷、古朴庄严的西关大屋、东山洋楼与长街短巷里的人生百态……感谢她让世界领略了广州文化的悠久和美好。如果说广府文化如燃烧千年的文化篝火,历史不断地卷入一代又一代的添柴者,正是如梁凤莲这样一群手持柴火者,把广府文化底色拓印下来,把广府品味情趣沿袭下去,让照亮广州的文化篝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这,便是岭南文化兴盛之源。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