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崔德仪身上,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顽强和骄傲。浓厚的家庭氛围,让爱唱爱跳的她,从小就唱得一曲好粤剧。
崔德仪告诉记者,1974年高中毕业,由于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兄姐们的帮助下,16岁的她就进入了番禺县粤剧团当“饭包”(即是不须交伙食费给剧团,团里也不给工资,每月只给10元零用钱的临时演员)。剧团内多是从小跟父母练功学戏的梨园子弟,而崔德仪16岁才开始练功,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筋骨酸痛也不敢人前表露只能夜里偷偷流泪。
从此,崔德仪与粤剧结下不解之缘,从番禺到高要、惠阳、郁南到广州海珠,辗转于各专业剧团当演员。表演不同的剧目、扮演不同的角色就等同于体验各种人生经历。近十年戏班历练使她比同龄人更为成熟,婚后为照顾家庭,她离开了专业剧团,但出于对粤剧的钟爱,崔德仪选择在市内业余团队继续演粤剧唱粤曲,并将在专业剧团学到的技艺分享给业余团队的同伴,开始了早期无偿的“教学”。
“由于学生时期我已是学校文艺骨干,中学时更在学校合唱团当领唱,得到许多声乐老师对发声的指导,对演唱技巧特别感兴趣,我一直喜欢将声乐发声溶入粤曲演唱中,在剧团时有些前辈就说我常唱歌不务正业,但又不能否认我粤曲唱得比其他团员好。”崔德仪说,离开专业剧团后,她将重点放在粤曲演唱上,九十年代更在时兴的粤曲音乐茶座走穴,不分日夜在广州和珠三角各茶楼甚至去香港的歌厅演唱粤曲和流行曲。由于有声乐发声基础,唱起来特别轻松也得到听众的赞誉。
后来因为患上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肢体残疾,崔德仪不便继续上台表演,便转为教学工作。
2005年,崔德仪受聘于广州“自强之星曲艺团”担任艺术指导并教授粤曲,同时担任多个团队艺术顾问,并在老职工大学粤曲班执教。2021年12月,崔德仪和另外一位老师演唱粤剧《牡丹亭之幽媾》,经广州市残联推荐,参加了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荣获(东部片区)戏曲类一等奖。
“粤剧粤曲,是岭南文化的不朽丰碑,我一生醉心于此,希望能将自己摸索和积累的经验分享给一众粤剧粤曲爱好者,让岭南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焕发活力。”崔德仪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