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2022-03-27 08:32:39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27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联合发布《2021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翔实的统计数据全面展现2021年广州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取得的成就。经济运行稳,才能锚定航向,专注高质量发展。

从全年经济运行轨迹看,一季度,广州经济迅速反弹,实现GDP同比增长19.5%,两年平均增长5.6%,上半年、前三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2%和5.3%,全年GDP两年平均增速为5.4%,全年经济运行“高开稳走”,透露出经济复苏的韧劲

珠江新城

广州去年生产、需求皆稳

从供需两端看,2021年,广州经济之所以运行平稳,在于精准施策,坚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生产稳。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1%,呈现稳定恢复态势;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内需市场潜力激发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内销产值占全部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86.6%。规模以上服务业表现良好,2021年以来营业收入一直处于高位增长区间,全年同比增长18.2%,两年平均增长7.9%,两年平均增速全年保持8%左右的平稳增长态势。

其次是需求稳。

全市消费、投资、出口2021年以来各月的同比增速企稳两位数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增势强劲,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0.8%和9.6%。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达10122.56亿元,彰显了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底气。

“食在广州”的烟火气更足,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98.04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咖啡、奶茶、网红餐饮连锁店等新兴餐饮表现亮眼,合计实现餐费收入同比增长超30%。

作为零售业新秀的智能超市、会员仓储店,以高品质的服务给消费者带来全新购物体验,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盒马超市、布局社区精品超市后的友谊百货等新型商场合计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2%。品质消费氛围更浓,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品质类零售额增长迅猛,分别增长24.9%和54.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8.8%和29.4%,呈现提档升级特点。

北京路商圈

新动能发展快、投资结构在优化

在历经疫情防控期间“保供应”、复杂形势下“稳增长”的经验,使广州深刻认识到有了硬核产业打底,经济上扬态势才能更有底气。因此,广州锚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竭尽全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策源功能。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广州揭牌,南沙科学城被省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21家,广州国家战略科技布局实现重大突破,带动创新生态环境明显优化,2021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3.15%,全年专利授权量增长21.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增长达到60.0%。企业创新投入力度继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以上。

强劲的动能从创新而来,随着广州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至2021年,广州已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8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全市“3+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616.7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8.9%。

广州这么大的经济体量,经济增长近三成的动力来源于新动能,难能可贵。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1.5%;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规模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12.5%。近年来重点加快培育的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产业增加值保持增长30.8%的良好势头;在显示模组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年光电子器件产量接近百亿只,同比增长40.2%,显示器产量增长45.5%。 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实现产量、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7.9%和1.3倍。网络消费热度不减,网上零售额、网上餐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6%和32.8%,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2.1%和31.2%。

同时,全市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提升至39.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稳定在42%左右,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稳定在15%以上,彰显科技成果在全市产业发展应用步伐加快,新动能发展后劲足。

能级提升活力足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要在经济新旧动能深入转换、爬坡过坎中夯实“稳”的基础、累积“进”的因素,必须奋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的能级再跃升之路。

服务业之于广州经济具有“压舱石”的作用,在疫情防控压力大的情况下,广州服务业仍有序恢复,2021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0%,占GDP比重为71.6%;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71.1%。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7.5%,比重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3%。代表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聚合能力的高端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4%,比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高3.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城市产业综合配套功能不断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集聚:

一是人流量大。

白云机场2021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02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高铁班次、广州南站客流量也均居全国第一。地铁总里程达590公里,综合城市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为广州经济保持活力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是物流量大。

2021年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51亿吨,居全国第四位。联通生产、消费、供应等多个流程多个环节的邮政快递业迈入“百亿件”时代,快递业务量稳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比重在10%左右,意味着全国一百件快递中,有十件是从广州发出去的,直观反映出广州的经济活力和辐射能力。

广州港

三是资金量大。

2021年末,广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7.50万亿元,资金规模居全国第四位,比去年同期增加7190.05亿元,占同期全省增量的28.2%;贷款余额6.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显示广州的资金吸附能力较强,同时资金流动性较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支撑。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之本、活力之源。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运行才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已经迈入以“激发活力”为主线、为企业创新发展松绑减负的5.0时代,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2021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同比增长12.7%;新增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稳居全省首位,其中新登记企业44.68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数量达到1224户。

“四上”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市在库“四上”企业35241家,数量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全年累计新增入库“四上”企业2064家,为历年新高。优质写字楼需求旺盛,2021年甲级写字楼面积同比增长86.3%;空置率下降至0.076,为一线城市中最低。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40%以上,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4%,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330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超过540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4%,显示广州商机涌现,创新创业引导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经济积蓄力量、强化韧性提供了强大支撑。

民生为重:

物价稳、就业稳、收入增

2021年,广州保持了物价稳、就业稳、收入增:在工业、服务业供给稳定的情况下,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1.1%,涨势温和。

202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2%,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稳岗位保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16元,同比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33元,同比增长10.4%;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5:1,比2020年降低0.0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03.9万人,同比增长4.4%,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同时,教育文化事业提质发展。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5.3%;教育行业投资额高速增长46.8%。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合计超过300家, 2021年广州艺术季举办期间,惠民补贴达到760万元,文化惠民力度加大。

健康广州持续推进,基本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卫生服务圈,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稳步增加,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增至42家,城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广州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83.18岁。

广州呼吸中心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广州蓝”持续刷屏朋友圈,全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单位GDP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环境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涂端玉 通讯员 穗统宣图片均为广州日报资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林传凌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