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解密 | 唐代名相:削山劈岭开通千年商贸路

2022-04-01 16:37:54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置身悬崖峭壁之间,一斧头一斧头削山修路,听上去有点像个神话,但确是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真事。

无畏无惧的岭南先民历尽艰辛修成的千年古道,持续千年充当广州与内地商货流通的动脉,对古代广州海外贸易之繁荣居功至伟。

海上丝路上的簇簇帆影,是如何与悬崖峭壁间斧子削山的回音奇妙地联系在一起的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清代大庾山(梅岭)口,船来船往,颇为繁华。

要想富先修路中外商贾走通途

早在唐代,广州就成了中国第一贸易大港,舶来香药、珍珠堆成山,还有无数外商聚集于此。远道而来的外商,有一部分定居广州,还有一部分一路北上,进一步求购货物(最重要的是丝绸)、开拓市场。根据美国历史学家薛爱华的研究,不管是在扬州、长安、洛阳这样的大都市,还是深入湖南、江西腹地的小镇,只要有利可图的地方,就有从广州北上的外商的踪影。与此同时,来自中原各地的商贾也千里迢迢,南下广州,希冀在这个最有国际化色彩的南方城市实现财富梦想。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北上外商,或南下的中原商贾,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路线呢?毕竟,那时既没高铁,也没飞机,走远路主要靠船,如何减少出行与货物运输成本,是极其重要的事。

●山路太窄货物必须找人扛

说起来,若是在公元716年(唐开元四年)以前,怎么选都不容易。当时,中外商贾北上的路大约有两条:一条路,从广州取道西北方向,溯桂江而上,绕道广西,经过开凿于秦始皇时期的伟大水利工程——灵渠,进入湘江,然后沿着长江乃至大运河,到达目的地。不过,中外商贾都不太愿意走这条路,因为绕这么个大圈,多花旅费还是小事,错过了贸易最佳时机,就什么都来不及了。另一条路,则是从广州正北沿着浈水(今北江),到达韶州(今韶关),翻越大庾岭,再搭船进入赣江,然后经赣江流域进入长江,就可以沿着发达的水运系统去往中原各地了。这条路虽然不绕远,而且只需走几十里的陆路,其余都可以坐船,一路顺风顺水,但中外商贾一提起这条路,就会唉声叹气,因为大庾岭实在太难翻了,一条窄窄的山路,沿着悬崖峭壁蜿蜒而上,年久失修,破破烂烂,连独轮车都走不了,更别提马车了,商人只能雇用本地老百姓,把货物背在肩上,翻过山去,一不小心,脚下一打滑,就连人带货摔下山去,难免人财两失。李白过蜀道,曾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无可奈何翻越梅岭的中外商贾,对此一定特别有共鸣。

广东南雄,梅岭古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修成驿道持续繁华千年

不过,若把时光再拉后几年,翻越大庾岭就不再惊险万状了。不信,咱们就穿越回去看看,一条足足宽5米的驿道,顺着山岭蜿蜒而上,坡度也比以往平缓很多。驿道不仅可走行人,还可走马车、牛车,再也不需雇人肩扛货物,冒险翻山了。

驿道两旁,古树参天,梅花芬芳,还有本地人开设的一间间酒家客栈,供人歇脚打尖,一辆辆满载丝绸、香药、瓷器、食盐、粮食等货物的车辆经过,留下一路的欢声笑语。就算是你我这样坐惯了高铁、飞机的现代人,看到这样生气勃勃的景象,都会禁不住感慨:“要想富,先修路,果然是千古至理名言啊。”

这条驿道便是在南粤历史上千年绽放异彩的梅岭古道(注:因道旁广种梅花而得名)。它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出自前辈对故土的爱与关切,出自永不磨灭的辛劳、智慧与创造,您先喝口茶,且听我细细道来。

修路不易南粤才俊 心牵故土父老

使这条千年古道成为现实的第一大功臣,便是有“岭南千年第一相”美誉的唐代名臣张九龄。

据史料记载,张九龄出生于韶州(今韶关),酷爱读书,年少早慧。13岁时,他做出了一件让人们差点惊掉下巴的事——上书主政广州的刺史王方庆,纵论时局与对策。王方庆贵为一方大员,不但没觉得受到冒犯,反而大为激赏,说他将来必有大出息。张九龄的出身并不高贵,父亲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单凭自己的才华得到地方大员如此点赞,也可见当时的开放精神,难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盛世大唐念兹在兹,怀想不已。

张九龄20多岁就高中进士,到了30岁才“正式从政”,在秘书省充任校书郎,这个职位只有从九品,相当于皇家图书馆的校对员,可以说是最底层的职位了。35岁那一年,张九龄官升一级,成为谏官,可以对朝廷大政提出谏议。升官本是好事,可这位耿直爷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经常对朝廷选人用人的得失发表意见,结果得罪了宰相,日子更难过了。

张九龄审时度势,以孝养母亲为名,请辞回故乡去了。在长安这么多年,他对遍地荔枝树的故乡一直念念不忘,同僚视若畏途的瘴疠之地,在他心里是“山幽水秀”的可爱故园,既然在长安难以施展抱负,不如返回故园,为父老乡亲做点能做的事吧。

张九龄画像。董力男/FOTOE

●星夜勘探 选择最佳路线

张九龄动念修建驿道,除了对父老乡亲的体恤,更有远见卓识。且看他在驿道修完后写就的《开凿大庾岭序》,其中说道:“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备府库之用,下足赡江淮之求。”意思是,广州海外贸易日益发达,打通这一段交通瓶颈,既可充实国库,又于民生有利。

张九龄一纸奏章递上去,朝廷很快就批准了。张九龄的奏章是怎么写的,我们并不清楚,不过,从《开凿大庾岭序》中那一句“不有圣政,其何以臻至乎”(意思是说,如果不是朝廷圣明,怎会有如此盛举呢)来看,他一定说了些好话。张九龄是耿直爷,但并不是缺心眼,可有说话艺术呢,何况,他后来重返官场,一直做到宰相,从政智慧多的是,不过,那一颗“体恤民生”的初心从未改变。

言归正传,公元916年,张九龄开始了修路工程。他亲力亲为,带着“团队”走上灌木丛生的山路,冒险勘探、丈量,设计最佳方案。工程计划议定之后,他就在当年冬天农闲之时,募集大批民工来修路。“路通财通”的道理谁都明白,民工干得卖力,张九龄也不含糊,时常星夜上岭,视察工程进度。驿道要通车,就不能过于陡峭。在耿直爷的指挥下,这些民工硬是一斧子一斧子削山劈岭,最高处居然削去了30多米。你若愿意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肯定也会像我一样惊呼这些先辈真有一股“豁出去、不要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也传承至今。

●修成古道 千年路通财通

可以想见,一千多年前聚集广州的中外商贾以及珠江沿岸的南粤百姓,得知梅岭驿道修成的消息后,那种喜悦与兴奋的心情,与今天高铁或新航线带给我们的喜悦并无太大不同;而当他们站在山脚,看着“一线天”下“坦坦而通五轨,阗阗而通四方”的驿道,想着它们是工匠们一斧子一斧子削低山岭修出来的,内心也必会发出惊叹,备受鼓励。

根据历史学界的共识,自唐代修成,直到清末粤汉铁路开通,梅岭古道一直是广州与内地商货流通的主干道;正是有了这条古道,古代广州的海外贸易日益繁荣。对这一点,古人也看得分明,就像典籍中说的那样:“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远矣……”海上丝路上的簇簇帆影,与一斧子一斧子削平山岭激起的回声,就这样凭着先辈的智慧与勇气,奇妙地联系在一起。

(注:本文参考了《岭海千年第一相——张九龄》《古代大庾岭地区道路交通研究》等资料。)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月华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