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都有专属方案!看海珠1476个垃圾投放点变身的背后→

2022-04-01 21:45:54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垃圾投放手不脏,垃圾厢房不会臭”——在海珠区,一批批优化升级后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成了“小区一景”,被许多居民称赞。

让垃圾分类投放点变“邻避”为“邻利”,既满足群众日常垃圾投放需求,又能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这桩市民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去年,广州市海珠区城管局因地制宜优化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1476个,采用“一街一方案”打造269座美观实用的厢房示范样板和高标准建设145个星级投放点。目前1476个投放点已全部投入使用,切实改善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配置问题,提高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

在滨江街草芳围,一座岭南特色投放点,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环卫工人小憩、分类宣传窗口多种功能于一体;在素社街兰蕙园小区,垃圾投放点整体造型古朴大气,外观上装饰灰瓦飞檐、雕梁画栋,成为小区一景;在赤岗街柏蕙花园小区、珠江帝景华苑小区等地的星级投放点,还引入了垃圾分类破袋机器人,配合居民破袋投放厨余垃圾……

赤岗街柏蕙花园小区投放点

素社街兰蕙园小区投放点

南华西街大基头站碧蓝映居投放点

垃圾桶“藏”起来,分类投放点变公园

这批垃圾分类投放点是如何实现优化升级的?海珠区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分类投放点的选址、设计和日常管养三个阶段中都需要动脑筋、下功夫。

在选址阶段,各街道以垃圾分类联席会议为平台广泛征求街坊意见,倾听邻里心声,对全区分类投放点全面排查梳理,建立“一社区一档案”,根据居住小区的空间布局、人口、垃圾产生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投放点选址和建设方案,让所有居民都满意。

在设计阶段,海珠区将垃圾分类投放点施工改造与社区容貌品质提升、社区微改造结合起来,让投放点融入社区景观,巧妙地把垃圾桶“藏”起来,让街角分类投放点变身为街角“口袋公园”。

同时,在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中,海珠区将科技引入分类设施,增添分类舒适智慧体验,有的小区引入垃圾分类破袋机器人,实现厨余垃圾零接触,提升硬件设施智能化、智慧化水平,让分类投放点变身为既满足投放需求、又体现科技美观的“景点”,居民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

垃圾分类投放点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在日常管养阶段,海珠区坚持以“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为准则,围绕投放环境、点位管养、桶点保洁、垃圾清运、桶边指导等关键环节,把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有效保障投放点及周边环境卫生质量,辐射带动周边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和社区建设中来。

经过优化升级的1476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变成了便民、智能、洁净的“小区一景”“街角口袋公园”,解决了居民家门口的“难题”,受到周边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有效提升了居民群众参与分类的意愿,推动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

改造秘诀一:利用老旧小区微改造契机,打造“内外兼修”的环卫驿站

优化升级前的海珠区滨江街草芳围垃圾分类投放点

优化升级后的海珠区滨江街草芳围垃圾分类投放点

漫步在海珠区纺织路上,街角的一处岭南建筑让人眼前一亮:镬耳式的山墙,搭配青黑的黛瓦,灰青砖的墙体搭配着璀璨的满洲窗……走近一看,这座充满岭南历史特色建筑上清晰的标注垃圾分类标识,竟是一座集分类宣传、分类投放、资源回收、环卫工作小憩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环卫驿站”。据介绍,这个具有垃圾分类投放功能的环卫驿站半年前已投入使用,在滨江街道87个垃圾分类收集房和投放点中格外引人关注,获得了周边不少居民的点赞。

2021年,海珠区滨江街道结合草芳社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融入纺织公园及岭南历史文化元素,新建了既有岭南建筑韵味、又现代感十足的“综合型环卫驿站+垃圾分类投放点”。新驿站“内外兼修”,一改以往垃圾投放点简易简陋、异味扰民、脏乱差的形象,为附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舒适、便利投放条件。

记者了解到,驿站分类投放区细分了塑料、玻璃、纸皮和其他等四类可回收物收集箱,还将环卫工人休息室和垃圾分类宣传室合二为一,安装了空调,摆放了桌椅和饮水机。这里还面向周边居民群众开放和提供便民服务,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成为了“不打烊”的分类宣传哨点。

不仅如此,驿站分类投放区还增设电子显示屏和LED屏幕,循环播放垃圾分类视频和宣传标语,充分营造垃圾分类宣传氛围;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环境和人员监测对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做到有人进入投放站自动开闭投放口,垃圾桶满系统自动发送短信提醒环卫工人处理;引进称重设备,实时统计垃圾投放重量,自动统计日、月和年投放数并在电子显示屏实时公示,用量化数据引导居民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增效。目前,该投放点每日垃圾量约为400kg,厨余垃圾量约为80kg,厨余垃圾量较之前增加约30%。

改造秘诀二:5栋楼设5个网格员,让居民养成分类习惯

优化升级前的昌岗街中旅侨苑垃圾分类投放点

优化升级后的昌岗街中旅侨苑垃圾分类投放点

在海珠区145个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中,昌岗街中旅侨苑垃圾分类投放点原属“后进生”之列。据介绍,中旅桥苑位于昌岗中路166号,建于2000年,有715户住户约1800人在此生活。早期,小区的公共设施较为简陋,缺乏有效的维护管理,垃圾投放混乱、容器放置不规范、异味等问题比较突出,小区居民对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2021年,街道发动居委会、物业、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通过实地踩点、上门宣传等方式,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后,开始对中旅侨苑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改造,让原本简陋的投放点焕然一新。记者了解到,更新后的投放点为厢房式设计,采用环保配色,与小区环境融为一体。在实现“信息公示、硬底化、给排水、遮雨、照明、洗手、擦手”七要素的基础上,做到“投放不见垃圾、路过未闻异味”。误时投放点采用“智能化”管理,采用红外感应开关,市民无需触碰投放口,靠近即可自动打开,定时投放点采用脚踏式开关,大大减少疫情期间病媒接触的风险。厢房内还配有除臭装置,有效防止异味散播。

此外,厢房外配置电子显示屏,在投放时间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片,让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有更细致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市民分类意识,发挥起垃圾分类宣教阵地的作用。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如今投放点实行“网格化”管理,由“网格党员+环卫工人+志愿者+物管员工”组成专业队伍。每天安排人员到投放点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督促物业整改,同时对问题整改“回头看”,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投放监督、指引,落实物业公司主体责任,巩固垃圾分类成效。

据悉,昌岗街道目前有95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今年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以整洁、优美、便捷、实用为导向,以居民认同满意为标准,继续巩固提升辖内垃圾分类投放点,落实垃圾分类“网格化”督导,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再上台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 通讯员:成广聚、李玉梅、余泽韬、黄怀德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贾政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