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集合!”4月9日中午,何珏蓉收到单位南沙建设中心的一通电话,随时待命的她立刻赶往龙穴街道的核酸检测点。当天,南沙区要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工作,各个检测点都需要增加志愿者人手。
检查大家的粤康码,维持现场秩序,按十人一组安排人员进行扫码......“一开始排队的人很多,后面随着医护人员的增加,整个队伍都快了起来,工作也顺手多了。”何珏蓉回忆。在大家的努力下,那天的核酸检测很顺利,提前结束。
正在参与志愿服务的何珏蓉
但这一次的经历并不是何珏蓉第一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说起自己这段时间参与的志愿服务,来自中国澳门的何珏蓉,今年1月份刚刚入职南沙区建设中心,是一位年轻的“98”后。她和记者分享了很多的收获,“我做了一些志愿服务,但和很多人相比,我做的是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里,何珏蓉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在抗疫这件事情上,人人都是参与者。“志愿者工作在一线,建设中心和对口支援的龙穴街道都给予充分的保障,而很多很多的居民都在用自己的配合和支持温暖、鼓励着我们。”
半天时间内赶制4个钢铁站台支援一线
“相较而言,之前去‘守桥’印象会更深刻一点。”所谓“守桥”,其实是指在进出龙穴岛的高速公路查验健康码、开展人员排查的工作。何珏蓉盘点了自己前前后后参加的几次志愿服务,“后方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支持,每一次的反馈都能得到即时的回应,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温暖。”
何珏蓉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说道:“建设中心是我毕业后第一个就职单位,单位不但给予了我很多深入一线基层锻炼的机会,还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温暖。第一晚开始"守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反光衣,这对于要晚上在公路上值守的人来说存在一定的危险。”单位负责后勤保障的分管领导知道后,为了保证安全,当即让大家先暂停,并马上与街道协调为大家送来了反光衣,后来还采购了能贴挂在衣服上的爆闪灯,确保安全才让大家继续开展工作。“深夜,单位领导担心大家体力消耗、熬夜精神不支,就亲自率综合保障组的同事采购了红牛、咖啡、面包、防蚊水等物资连夜送给我们。”
“桥面大货车、小汽车、电动车混杂穿行,志愿者与值班交警在车流中开展排查、检查工作,尤其是龙穴岛是物流基地,主要是大货车、拖车,车体很高,司机在驾驶位置出示手机码,我们站在路面查看,大车有盲区,比较危险。”何珏蓉又想起一件事,“我们领导在现场查看后当机立断,充分发挥我们建设中心建设专业的自身优势,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内就赶制了4个钢铁站台,第二天就送到志愿者们手上,让我们可以站高与驾驶位置基本持平,既方便了我们查码又解决我们的安全隐患,这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何珏蓉还提及,之后单位也一直保持沟通,每天都会问到在一线有什么需求,因为公路上很吵,需要很大声地和来往人员说话,何珏蓉和同事提出,希望能给一线配备上喇叭。第二天一早,后方就给她们一线的志愿者们送来了几个喇叭以及润喉片。
居民的鼓励让她更加融入当地
“这几天是自己第一次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基层服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感受到许许多多的人为抗疫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何珏蓉坦言,“能参与到抗疫的志愿服务中,我觉得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可能有很多人也想有机会能参与,但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做志愿者。”
之前她还多次和街道的工作人员一起去社区“扫楼”,开展入户排查、测温、核实穗康码等防疫工作。“最多的一天扫了6栋楼。”她却没有觉得有多辛苦,“如果硬要说辛苦,那我觉得肉体上是劳累的,但精神上却在这个过程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回忆起“扫楼”的时候,何珏蓉想起自己遇到了很多老人家,他们都非常配合自己的工作,“而且很多人会很关心我们一线工作者,经常会听到他们跟我们说‘辛苦了’‘谢谢你’。”这些“打气”的鼓励,不仅让何珏蓉感到防疫工作充满意义,还让她感觉到,在和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自己也越来越融入南沙当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图/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