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语所”真容重现

2022-12-05 06:41:12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穿过东山口幢幢相依的洋房,踏入柏园,清水红砖的外墙、充满颗粒感的门廊水刷石柱式、历经近百年岁月洗礼的花阶砖……置身其间,宛如回到了旧时的东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28年10月22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柏园创立。作为中国第一个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今年7月23日,柏园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柏园西座一、二层启动了修缮工作。经过近半年修缮,这栋近百年的老建筑真容得以显露并于近日正式对外开放。充满历史印记的细节如何一一复原?记者跟随修缮项目负责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蔡凌游览柏园,为你揭秘。

修复后的柏园

尊重文物建筑,做大量减法

“修缮的过程要尊重文物建筑的真实性,我们要做大量的减法。”蔡凌说。

从小院踏入门廊,“减法”是从门廊里的四根水刷石柱子做起的。表面充满颗粒感的水刷石柱是明显的民国风格。修缮前,柱子是光滑的。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觉察出表面现代的油漆与民国时期的柱子不协调。但修缮建筑要有侦探般的眼光之余,行动起来还得格外细致和谨慎。“最初我们选取了柱子上很小的一块地方,用溶液擦拭做实验,外层油漆被擦落后,水刷石的工艺就露出来了,之后人工对柱子擦拭、清洗,费了不少功夫还原出柱子的材质。”

经修复后的水磨石柱

穿过门廊,大厅的地板由20cm×20cm的花阶砖铺设成。修缮前期,团队看到大厅的地面比门廊的高出几厘米,这不寻常。工人先敲碎了大厅80cm×80cm的大瓷砖的一个角,又铲除了底下的水泥砂浆,花阶砖才逐步显露出来。就这样经过人工作业,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花阶砖才得以褪去繁重的外衣,显现出真面貌。

在修缮过程中,有一些地方没那么容易做出判断。从大厅拐进左边的房间,大面积纹饰一样的花阶砖铺设在地面,靠墙的地方还有用作镶边的花阶砖(俗称“波打线”)。不过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一排花阶砖上留下了明显白色痕迹。原来,此前这个位置垒起了一堵砖墙,用于隔断房间。

蔡凌说,此前这个房间被隔成了三个小间,还建了阁楼。有的隔墙是木板做的,判断是隔墙后修缮团队便拆除了;但有一堵是砖墙,“看似不合理,但又不敢贸然确认。”最后,修缮团队根据地面的花阶砖“波打线”以及靠近天花板上的挂镜线判断那堵砖墙是加建的。“以前的人建房子很讲究,整个地板由花阶砖组成一幅图案,这堵砖墙打断了地板图案的完整性,上面的走线也是如此。”在拆卸砖墙时,工人还发现它的砌砖方式不同于屋内其他的墙,如此更确定砖墙是后来加建的。所有的隔墙都拆除后,房间原来的格局便恢复了。

方形陶瓷排水管取代了PV管。

当然,还有一些发现让修缮团队为之惊喜。走到建筑南面的中部,抬头可以见到一个漂亮的拱券,白色底、绿色图案、还上了釉的花砖镶嵌在古朴的红砖里头。蔡凌说,“这一拱券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里很别致的设计,在东山这一带的洋房中非常罕见,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历史性,都很有价值。”

而这一处拱券最初出现在蔡凌眼前时是黄色搭配灰色的,“我们仔细观察到黄色涂料底下有若隐若现的线条,就大胆猜测里头是不是有图案,先清洁了一小块做实验,果然,真容就显露出来了,我们对这一发现很惊喜。接着又清洁了灰色的砖,原来的红砖也露出来了”。

修缮后的拱券

活化老建筑,做最小的加法

如今,走进这栋近百年的老建筑,能用上现代化的卫生间,享受到空调,还能在投影仪、射灯等工具的协助下,办活动、布展览。“除了做减法让房子回归历史的原貌,我们还要最低程度地做加法让房子重新运转起来。”蔡凌说。

柏园的大厅安装了空调,为了隐藏线路,工人在天花北面的位置做了吊顶,同时南面也做了同样的吊顶来保持建筑的对称性。此外,团队还在建筑里重新做了电路工程、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网络系统等隐蔽的工程。

修缮只是过程,活化利用才是最终目的。现在,柏园西座一层是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建设的粤书吧。一排排书架上放满书籍,整个书吧配置了图书近4000册,特别选定了考古、历史以及与东山发展历程相关的书籍。

粤书吧

西座二层则为了纪念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立,布置了“此虽旧域,其命维新”的展览。展览以“无中生有的志业——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动手动脚找东西——历史语言研究所初创时期的研究工作”“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历史语言研究所(柏园)的保护和利用”三大部分内容清晰地梳理了史语所在广州的历史脉络。

董作宾及殷墟考古团队所用的测量仪、赵元任所用的蜡筒蓄音机等一件件“史语所”前贤使用过的同款实物工具更是一下子将观众带回了那段历史当中。展览还创新地为赵元任等在方言调查中使用的材料《北风跟太阳》和台山语料《讨新娘》,设计了互动装置展示,让观众深刻感受一代学界前贤的工作氛围。

在展览的第二部分,展柜里来自广西的瑶族服饰引人注目。这里讲述的是生物学家辛树帜一行人深入广西瑶山科学考察的故事。1928年,团队中的学者石声汉采集了约200首瑶歌,用罗马字母拼音记录并复唱,被当地人称为“会使番字唱歌的先生”。

来到展览的最后一部分,一座柏园的模型现于眼前,硕大的建筑以1:50的比例缩小制成模型,观众可以清晰地浏览自己置身其间的老洋房。而一幅幅对比图片也展示了近半年的修缮过程。

如今,柏园西座一、二层都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市民不妨找个空闲的时间,来这栋百年洋楼里感受一下这幢建筑的“重生”与这段辉煌的历史。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