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龙舟”是广东省省级非遗文化,如何让龙舟非遗“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日前,广州市规划院天河分院、天河社区设计师陆续开展了“车陂龙舟”非遗文化综合评价体系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以及以龙船坞为核心的非遗空间系统设计等工作。
(资料图片)
龙船坞空间改造方案
构建“车陂龙舟”非遗文化综合评价体系
享誉中外的车陂村龙舟“东坡号”至今已有150余年,“车陂龙舟”依托车陂村九大百年姓氏家族代代传承,组成12个龙船会。“车陂杯”龙舟赛从1978年恢复后迄今30多年没有间断,逐渐衍生出龙舟宴、龙形拳等系列文化形式。车陂村的传统龙舟超过50条,数量居广州自然村之最。车陂“招景”日涌内来往龙舟超过200艘,围观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堪称广州之最,素有“未踏车陂龙船地,莫提睇过龙船景”的美誉。
通过对“车陂龙舟”非遗文化线上线下的立体式田野调查,天河社区设计师分别获取了社会调查、访谈问卷、街道统计数据等常规面板数据、大众点评、携程游记、百度热力、高德poi等开源时空数据、联通人群活动等信令数据以及媒体平台网络流量数据等各类型数据,构建了“人、事、时、空”四个维度的“车陂龙舟”非遗文化综合评价体系,深入分析“车陂龙舟”非遗文化的人群认可度、公众感知度、游玩活力度、资源丰富度等方面现况。
构建“车陂龙舟”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天河社区设计师从“传承人、传承空间、传承活动”三方面总结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内容,构建了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民间团队”外部组织架构为骨干,以“宗祠文化+家风文化+社区文化”内在联系支撑为血液,智慧技术赋能推动创新,数字媒体平台助力宣传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生态系统。
在文化生态系统构建基础之上,社区设计师建立了“保护-活化-提升”的保护传承总体思路,提出了“系统性保护、协同性参与、多样化手段”三类活态保护策略,探索了“讲好非遗故事、树立文化品牌、焕发文化生机”三类传承赋能路径,以推动实现将短频次、少人群、定时性、有圈层的龙舟非遗文化发展为可延续、多参与、常态化、广泛性的人民文化。
设计以龙船坞为核心的非遗空间系统
在广州市规划院总工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天河分院联合建筑一所,对车陂一社龙船坞空间的改造进行了方案设计。船坞的外形灵感来源于龙舟,提取了其舒缓的曲线形态,将其抽象转译为建筑的屋顶,通过屋面向两侧的翘起以及中部隆起,保证各个视角下均能收获良好的视觉感受,并与船坞主体形成完整统一的建筑形象。
从功能上考虑,架起的观景平台回应了岭南地域的建筑特色,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迎风面,更拓展了人的视觉与感觉上的联系,呼应了车陂涌两岸景观。在用途上,设计方案探索了不同情境下的龙舟利用模式,在满足龙船坞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又兼顾文化民俗宣传等功能。改建部分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存在感,与周围环境产生怀有尊重的对话,使得龙船坞成为车陂涌上的活力媒触。
共同缔造“车陂龙船坞”社区设计师示范项目
近日,“车陂龙舟坞提升”已纳入天河区社区设计师示范项目,广州市规划院天河分院表示,将充分发挥社区设计师制度优势,以“社区事·大师做”“社区事·专职做”“社区事·街坊做”三种模式,集结多方力量,以打造精品示范项目为抓手,推动提升车陂市民身边的文化环境,助力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同时将持续推动体系化研究,如组织广州龙舟非遗保护、社区设计师等主题论坛,创建广州车陂城中村综合治理与非遗文化街区,开展广州龙舟非遗文化保护总体规划,助力车陂村城中村综合治理等,以“绣花”功夫提升非遗空间品质、丰富非遗文化服务供给、完善非遗设施体系、推进非遗文化核心区建设,打造车陂高质量文商旅活力区,推动广州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叶碧君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