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欢迎投稿
讲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
务求真实感人励志
投稿邮箱:gzrbsyls@163.com
人物档案 14
陈颂卿,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主管护师。她曾是一名老兵、一名军护,1983年从军校毕业进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与慢性伤口护理工作结缘,2004年退役后选择继续留守。
陈颂卿是广东省内首个国际伤口治疗师,护理过不计其数的糖尿病足。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许多已经确诊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足得以保全。她多次利用假期自费参加伤口治疗师志愿队,奔赴云贵川等偏远山区义诊义教。
坚持
40余青春女兵只有我还在临床一线
即将迎来60岁的陈颂卿,俯身靠在88岁身患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身边,喃喃询问,“您看您一辈子都当护士,为何当年也让我当护士呀?”时而清醒、时而呆痴的老母亲,发出长长的一声:“是哦!”
母亲并没有直接给陈颂卿答案,但是陈颂卿已经用自己一生的光阴书写了一份无言的答卷。
陈颂卿祖籍梅州,出生和成长在肇庆,高中毕业时填报了广州军区军医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后来的南部战区总医院)。
“40年前的广州,并没有多少高楼大厦,陆总更像是个园林建筑。我们每去一个科室,就像到了一处园林景点,走多了科室,转身又迷路了。”一个背包、一捆被子、一袋行李、一箱书,就是当年40多名十六七岁女兵的全部家当。
部队医院的岁月简单而又清朴,陈颂卿回家探亲的时间并不多。她最早分配在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皮肤科综合在一起的科室,住院病人中常见压疮、糖尿病足、各种皮肤创伤,所以,陈颂卿早早就开始接触伤口护理。每次轮到专班,一些老护士并不是太愿意去护理伤口,陈颂卿却是个例外。对她来说,这反而是她最喜欢的领域。不仅专班抢着干,每到周末,她还专门跑去医院,观察住院病人的伤口发展。日复一日的用心用功为她打下了扎根临床的坚实基础。
如今,她在工作岗位上已经坚持了40年,当年一起分配过来的女兵们早已散落天涯,有的转业有的退休,还在临床一线从事治疗的仅剩陈颂卿一人。她所在的创面治疗门诊,有两个跟随她十多年的“小徒弟”,已经在伤口治疗领域独当一面。
陈颂卿在处理病人脚上的伤口。
果敢
把工作当成玩,玩着玩着就好了
陈颂卿说自己从小就爱玩。
40年前别人都想逃掉的伤口护理,她偏偏“玩上”了。
“很多人觉得上班很辛苦,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话,你会觉得日子很难过。我很爱玩,我觉得要把‘工作’也当成是玩,在工作的过程中寻找乐趣,然后乐在其中。找着找着,玩着玩着,水到渠成一般,一切就慢慢好起来了。”
爱“玩”的陈颂卿,在职业中“玩”出了女性少有的决绝果敢。有一次,在带教过程中,陈颂卿现场示范伤口的处理,当时那名患者的一个脚指头已经坏死,必须截掉。征得患者同意后,陈颂卿果断用钳子一夹,手法刚劲有力,脚指头迅速断落。一位在旁学习的实习护士,害怕得直接晕倒在一边的护理床上。
“我在别人眼中就是一朵奇葩。”从一开始接触伤口治疗,陈颂卿就知道自己喜欢这件事。经过她手治愈的伤口不计其数,从中她也体会到工作的意义。
因为乐在其中,因为业精于勤。为了把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几十年来,她不换管理岗位,不评高级职称。2004年从部队退役后,当时已是正团级的陈颂卿放弃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机会,选择了自主就业,留在医院,继续从事伤口治疗。
工作中的陈颂卿
专业
伤足一打开,周围的人全跑远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护理慢性伤口呢?有一次,记者跟随曾在陈颂卿手下学习的护士上门服务时,看到了护理下肢静脉溃疡的过程。
护士轻柔地打开层层纱布,小心翼翼地清洗双脚,空气中弥漫着臭味,但她丝毫未影响,依然那么专注。清洗之后是压力包扎,力道稍有不对就要推翻重来。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一个换药包扎,起码需要半小时。当这位护士因为细致和耐心受到围观者称赞时,她轻声说:我做了十年不算啥,我们的陈老师才厉害。
这位陈老师便是陈颂卿。她从事的是难度更高的糖尿病足伤口护理。
陈颂卿最感到可惜的是那些听不进意见的患者,这一类人她遇到过很多次。他们有多年的糖尿病史,偶然擦伤造成脚部受损后,很容易留下久治不愈的伤口,“他们总觉得擦伤一点点没事,没想到会一步步恶化,先是溃疡,然后扩散,严重的截肢,进一步感染的会因败血症失去生命。”
恶臭往往意味着血液循环较好
评估、清创、处理感染、愈合……一个糖尿病足的护理需要经历很多阶段,如果能在60天中完成全步骤就属于恢复良好了,更多的需要上百天的悉心呵护。在她的温柔触碰下,那些别人难以处理的伤口、那些一度确诊要截的肢体,慢慢好了。
护理过程缓慢,伤口触目惊心,空气中弥散着恶臭。无数次,患者的伤足一打开,亲属跑远了,陪护也跑了,有一次更夸张,周围的护士全跑光了。只有陈颂卿,全神贯注地面对着病足,希望尽最大努力将其保全。
常人受不了这股恶臭味,陈颂卿闻到了却很兴奋。她说,有恶臭往往意味着这个病足血液循环比较好,治愈的机会更大。有治愈的机会!光想到这点,就能让她极度兴奋。
有时,绑带一打开,伤口内竟然爬出蛆虫。“这是很正常的,偶然被苍蝇叮了一下,虫卵就留在里面了,包扎密封情况下,虫卵在里面发育,没人知道。”遇到这种情况,陈颂卿先是猛灌一通消毒水,冷静地用夹子一夹,再夹,“这些蛆只找腐烂的组织,所以是很好抓的。”陈颂卿说起来云淡风轻。
陈颂卿提醒病人恢复事项
乐在其中
旅游/义教/义诊
陈颂卿说自己是个不擅文字的人。但是聊着聊着,她突然念出了这样一段:
“伤口是我的田地,
钳子、剪刀就是我的锄头,
撬土犁耙,
伤口敷料就是我的化肥农药,
你们的丰收季节在秋天,
我的丰收季节,是在伤口愈合时。”
这是她用40年时光写就的诗。
经陈颂卿之手挽救回来的糖尿病足不计其数,即使是工作数十年的护士“老奶奶”级别了,陈颂卿的内心仍然是柔软的。最近她遇到了一个来自河源的41岁男患者,远途坐车过来,打开绑带一看,清创得十分干净,几乎没有处理的空间了,而且感染很严重,最后这个男子只能截肢。为此,陈颂卿难过得足足有三个晚上无法入睡。
有时遇到一些患者的故事,又让她暖心地发布朋友圈,“前半生您牵我走,后半生我来牵您走。”这是一对老年夫妇的故事,丈夫患有糖尿病足,妻子每次都陪伴他就诊,细心照料。当他们治愈离开时,陈颂卿默默拍下了他们牵手而去的背影。
患者的认可,离不开技术的精湛,陈颂卿不忘提高自己。2011年,将近50岁的她争取到机会,前往华西医院参加中德国际伤口治疗师培训,成为广东首个经过培训认证的国际伤口治疗师。
回到广州后,陈颂卿在医院内创建了创面治疗中心,两个护士来到她的麾下成为伤口治疗团队的成员。随即,她加入了伤口治疗师志愿队,常年奔赴云贵川等偏远山区义诊义教。
每年陈颂卿都抽出私人假期,以自费的形式跟随志愿队在云贵川一带义教。不需要其他经费支持,在团队里她充分显露出爱玩的本性,一边旅游了解风土人情,一边深入其中科普伤口治疗的知识,给当地的护理人员源源不断输入新鲜的理念和技术。今年,经历了疫情停顿的三年,她与志愿队的老友记又开始谋划,商议着下一个目的地,等待着开启边玩边义教边义诊的游走模式。
小病号画的陈颂卿
记者手记
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
才能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
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陈颂卿还是忍不住询问母亲:您当年明知做一辈子护士有多辛苦,为何还让我从事这个职业呢。
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无法给出答案。
四十年来,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陈颂卿拥有了很多宝贵的瞬间:她看见了携手前来的夫妻爱的陪伴,也默默送走了最终无法治愈的病人,她拍摄了流花湖那些出没于黄昏的猫咪,她用心感受着至真至善的瞬间。
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在陈颂卿的护理治疗过程中,我看见,患者睡着了。这种肢体和心理的放松来源于充分的信任。
“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才能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陈颂卿用这句话作为她的微信签名。答案早已在她心中。
栏目主持:王晓云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