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新穗新彩:互联网+科技赋能城市”2023年网络主题活动采风团在天河区企业实地走访,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对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贡献,感受科研优势促进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成果。
自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注于物种保育科研工作,在珍贵林木、药用植物和观赏花卉的引种驯化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2022年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正式启动,兰园被列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重点建设园,计划建成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兰园。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的带领下,采风团来到华南植物研究所内的兰花育种基地,见证珍贵品种兜兰的培育过程。
(资料图)
兜兰
进入大棚内,只见一排排兜兰幼苗整齐排列,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每天都有研究人员来到这里观察兰花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浇水、施肥等管护工作,使实验基地的兰花能良好生长。“我们在建立兜兰种质资源库和核心育种资源库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和多基因转化等现代前沿生物育种技术,结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定向培育出花期长的兜兰新种质资和新品种。”曾宋君告诉记者,随着科技赋能,研究团队在兰花的保育、新品种的培育、种苗的规模化繁殖和高效栽培方面定会取得更为突出的成果。
龙舌草花
随采风团来到水生园区,记者看到不少沉水、漂浮和挺水等各种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如睡莲、龙舌草、垂花再力花、纸莎草等。这里模拟栽培了我国南方湿地植被和景观特征,是了解和学习湿地知识的理想场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磊副研究员告诉记者,龙舌草又名水车前、水白菜,其花洁白如雪,漂浮于水面。“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在水中完成,对水质要求较高,如今在城市里已很罕见,属于濒危的水生植物。龙舌草可以用来指示水体质量,通过观察其生长状态,判断河涌污染程度。近年来,我们通过引种扩繁,建立适生环境,实现龙舌草种群成功繁衍。”
同时,结合园内丰富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华南国家植物园也充分发挥了深厚的科研优势,转化科普资源,推动科研科普化,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兰花育种基地
水生园里的“水下森林”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