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第九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公布,来自广州市海珠区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何丽静名列其中。得知这一消息,何丽静倍受鼓舞,暗下决心将荣誉转化成动力,倾情投入到工作岗位中。从事志愿服务事业15年,她初心不改、真诚不渝,在岗位上收获成长、见证变化。
【资料图】
从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到海珠区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再到担任指导中心主任,何丽静的志愿服务工作迈向专业化,走上新台阶。目前,她肩负着海珠区志愿服务发展统筹、规划等工作。工作板块更广,工作职责更大。
工作生活中的向上与向善
回首过往,迅速集结为因冰雪灾害滞留广州火车站的旅客送去温暖,想方设法凝聚、维系来自五湖四海的亚运会志愿者,全力以赴支援重点片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以及贯穿全年、持续开展的各类专题行动,何丽静有着太多难以忘怀的瞬间。
“我们手上的一些品牌行动,年龄小的有两三岁,年龄大的有十几岁。”何丽静在描述海珠区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时,仿佛在描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广交会志愿服务”“广马志愿服务”“福袋传城行动”“慢时光长者关怀计划”,这些确实都像她一手带大的“孩子”。后来,何丽静又关注到扶持地区公益组织、夯实社区公益志愿服务。她常不在办公室,而是到各“草根”公益组织去走访,深入了解、交流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成效和问题。
用何丽静的话来说,她现在的岗位扮演着推动者、组织者、资源连接者三重角色。维系企业、社区、学校的志愿服务团队,组织一些大型服务项目,做好各方资源的联动,争取资金支持促进志愿服务项目的落地……在各项工作中,她的沟通、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透过志愿服务这份事业,她也体会到情谊与能量。这些,都是她十五年来坚持实干的动力。生活中的何丽静也热心公益,是慈善捐赠项目的“月捐人”。
她说:“通过参与项目对接到一个孩子,就持续为他捐助一些学习包,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后来也收到了孩子的反馈,我觉得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红棉志愿中的见证与推动
三月,广州红棉花开,“学雷锋月”正在进行中。何丽静和同事们正忙着筹备启动礼、发布会等事宜,想让更多人了解到海珠优秀的公益志愿服务行动。同时,她们还整合全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岗位,推动青少年群体持续参与。何丽静说:“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学雷锋行动不应该只在三月,应该贯穿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
据何丽静介绍,近年来海珠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发生了不少变化。
首先,志愿者的人数有了较大增长。“5年前我们全区志愿者人数在8万人左右,目前的最新数据显示我们有了15万人左右。”其次,志愿服务项目日渐丰富。“以前的服务行动相对简单,基本是以单次的、独立的活动为载体。如今项目形式更为丰富、立体。”此外,志愿服务的效果逐渐显现,社会公众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也慢慢增强。“每一个服务行动,它能够为群众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如在‘慢时光长者关怀计划’中,我们跟长者建立起持续的关系。在某些特殊时刻,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会想到我们的志愿者。志愿者的及时回应与解决,对于提升社区幸福感也起到重要作用。”何丽静说。
实践中,何丽静摸索出一套令志愿者们感到“留恋”的方法:坚持以参与为主题,为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岗位,通过专业的组织运作让参与人员获得良好的体验感。
“像已经进行了十年的‘福袋传城行动’,就真正成了一种习惯。每到过年前,大家都想着要参加。”何丽静说道,现在的“福袋传城”对于志愿者而言像是一年一度约定好的聚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靖文 见习记者:崔琳图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婷婷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