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基本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带一主题”格局,乡村风貌维育成果丰硕,但也面临留不住人才、设计同质化、基础设施待完善等挑战。
聚焦“提升广州市乡村风貌修复维育水平”,2023年第一期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走进800年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联合番禺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与政府职能部门围坐一台,就如何留住乡愁,实现乡村风貌“外在美”、乡村生活“内在美”、乡村发展“永恒美”,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汇聚观点和智慧。
(资料图片)
据悉,广州今年将新建7条、启动建设3条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并计划于“十四五”期间实现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
番禺区沙湾古镇留耕堂
微改造“绣花”“织补”
岭南乡村各美其美
不少改造后的乡村越来越像城市,市政协委员张婉玲将其归因于过度开发,乡村的商业化倾向渐趋严重,受城市发展与核心经济圈的辐射影响,旧村改造难免向房地产、文旅、工业、物流业等城市核心区高利润产业倾斜。“导致乡村特质不断流失,乡村文化难以传承。”
沙湾古镇的风貌修复,避免了同质化、城市化等常见问题,番禺区有何经验可供分享呢?
番禺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陈舜展介绍,番禺区坚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乡村风貌修复路子,保留乡土味道,确保村庄规划设计“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梳理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番禺特质的农房风貌分类控制和修复提升指引,盘点自然生态系统、乡村生活系统、经济生产系统三类风貌要素,建设各美其美的岭南乡村。
沙湾古镇航拍
让乡村回归绿水青山,让广州乡村风貌更有广州特色,广州也在顶层设计上发力。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唐仪兴介绍,2021年,该局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广州市乡村风貌修复提升工作指引》(下称《指引》),提出“尊重自然美、展现个性美、保护原生美”的大方向,形成三级指引体系。并通过《“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和验收工作方案》指导各区运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差异化发展。
沙湾古镇内的广东音乐馆(资料图)
乡村风貌“内外兼修”
吸引年轻人“往回跑”
自2012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广州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建设路网、水网、电网等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站、文化站、卫生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
乡村人居环境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从化区格塘村村民周姨对记者说:“年轻人以前都喜欢往城市跑,现在村子里三分之一是年轻人,他们都喜欢回来村里居住、就业。”
沙湾古镇的巷陌,古朴与新潮的元素相结合,特别有岭南风韵(资料图)
市政协委员高洪昭调研获悉:黄埔、南沙两个区已实现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白云、花都、番禺、增城、从化5个涉农区遍布市级美丽乡村和区级美丽乡村。从调研数据的量化分析结果来看,市级美丽乡村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数量(包括道路、公园、文体活动广场、公厕等)是区级美丽乡村的2.33倍。“从乡村的整体风貌和人居环境来看,区级和市级美丽乡村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需补足。”
唐仪兴表示,“十四五”期间,广州将继续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路径,把补齐农村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开展区级美丽乡村提质升级,实现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
“要以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改善美丽宜居‘大民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彬透露,广州力争在2025年底前,让所有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此外,今年广州将新建7条、启动建设3条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精品新乡村示范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道岚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雅诗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