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早上,周慧军依然早早来到课室,展开笑颜,等待前来上课的8名学员。这8名学员大多数是包括孤独症在内的心智障碍青年(心青年),还有一名听障青年和一名肢体残障青年。 “他们渴望被看见、被欣赏,所以对他们一点点进步的肯定,就可以令他们开心一周。”周慧军微笑的迎接着向自己小碎步跑来的孤独症学员,“我喜欢他们眼睛里闪着光,滔滔不绝想把感受分享给我的样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融合课堂是广州艺术博物院联合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以“伊宜倚艺”为名的特需青年文创设计课程,致力于用艺术支持有特殊需求的朋友。周慧军曾有多年从事儿童美术教育专职工作的经验,近几年陆陆续续参与和主持过几场大型融合共创公益课活动,接触过心青年,也期待更深入走进心青年这个群体:“本来我对艺术衍生品有一种天然的、有点‘欢天喜地’的爱,听闻这个课程可以帮助心青年的绘画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就激发了用自己的专业提升他们的绘画能力,寻找创收可能的想法。”另一方面,热爱教学的她也想看看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是否可以灵活运用在心青年的艺术引导和启发创新上。
许多人在接触心青年之前,对于他们会有一些误解。但接受过心青年温柔相待的周慧军却一直对他们保持“好印象”。“两年前,有几位心青年在一场公益活动中见过我一面,今年再次见面,他们竟然还能立马喊出我的名字,她们的家长也都还记得我,这令我感到很欣喜。”周慧军说道,这些青年们其实都很可爱,也很勤奋,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一名资深的心青年支持者表示,因为孤独症是谱系障碍,每一名孤独症青年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家在关注他们刻板行为、沟通存在障碍等共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不同:“其实即使是健全人,每一个人不也是不一样的吗?”周慧军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其性格特征与喜好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口头言语还是绘画语言,以前教健全孩子的时候,我会采取个性化的方式,现在我也同样以个性化方式相待每一位心青年,每一位学员。”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志愿者正在为学员们调配颜料
而学员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老师的教导。一名课程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都很有礼貌,能接受和遵守课堂规则和纪律,两个多小时的课程中都能坐得住,甚至舍不得下课;认真完成作业,在老师规定的时间交作业,期待老师的点评。”
“教学是相长的,收获和体验也是相互的。”周慧军在课程互动中观察自己,也观察学员们,这帮助她觉察自己,“他们让我更加尊重每一个个体,有耐心去面对和解决每一个来临的小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来助我成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通讯员:穗残宣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通讯员:高敏丹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