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声带后,这些无喉者学会用食道发声

2023-04-14 22:37:56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资料图片)

18年前,现年77岁的庞伯因喉癌切除全喉。经历了1年的“沉默”后,他学会了用食道发声。这17年来,他不仅能够正常说话,放声歌唱,还在公园向病友义务传授“食道语”。4月14日,一群用食道发声的“无喉人”们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聚会,庆祝“4.16世界嗓音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王章锋副主任医师介绍,在2023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和“世界嗓音日”到来之际,医院联合广东侨界仁爱基金启动“让爱有声-复音公益行动”,将定期组织“无喉者”进行互助学习。“我们希望不仅让喉癌患者治好病,还能让他们能说话,能唱歌,过好每一天,回报社会的关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柴丽萍主任医师表示。

他在公园义务教授“食道语”

“我说话比你声音小点。你听,我可以唱歌!”在病友聚会的现场,精神矍铄的庞伯对着记者的镜头唱起了《我是一个兵》。声音略低沉沙哑,但吐词清楚,富有感染力。一曲终了,他笑了:“我老了,掉了几颗牙,有点漏风,前几年唱得更好!”他掀开脖子上围着的时髦又透气的三角巾,露出一个气管造口,那是全喉切除后留下的痕迹:“这个洞不能堵上,不然就憋死了。你看,我是用食道说话的。”

2005年,庞伯因喉癌进行了全喉切除,一度失去了声音。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有一天,他从电视上看到有北京病友会用食道讲话,顿时有了希望:“我要去北京重新学说话!”他慕名找到了那位病友,拜师学“艺”,他只学了20天就掌握了用食道替代声带震动发音的诀窍。“其实学习食管语并不难,主要是有信心,有毅力,勤学苦练。”庞伯说,恩师让他把食道语传授给其他病友,带给更多人重新生活的信心。

说干就干。一开始没有场地,他就在公园里义务教学。“这些年,跟我学会食道语的病友,没有一百个也有八十个!”此言不虚,当天到场的数十位病友,不少是庞伯的“学生”和老友,一见面便跟他热情拥抱、握手。

“学习的秘诀嘛,最难的是树立信心,放松心情认真学,只要坚持,总能学会!”生性乐观的庞伯并不畏惧疾病带来的困难。他说,重新获得说话的能力,生活中可以如常跟人沟通,能唱歌,能进行诗朗诵,有年轻的病友还恢复了正常工作,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念和乐趣。

他们因喉癌一度失去声音

“这五年来,这些志愿者坚持探访了大约180个全喉围手术期病人,对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和术后随访工作帮助很大。”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许薇说,做了全喉切除手术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有些人原本失去信心,得到病友的鼓励和现身说法后,能够更快地走出沮丧,迎接新的生活。

记者发现,来参加现场活动的“无喉者”中,绝大多数是阿叔阿伯。他们与庞伯一样,因患喉癌而做了全喉切除手术,失去声带后,他们一度失去了声音。“目前喉癌主要在男性中高发。”王章锋副主任医师指出,喉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吸烟、饮酒、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职业因素、咽喉返流等有关。其实,“无喉者”可以借助人工喉、气管食管瘘和食管发音重新获得讲话的机会。

咽食管发音(食道语),又叫食管发音,即利用食管储存一定量空气,借助胸内压力,通过膈肌的运动,如同打嗝一样,将空气从食管内挤出,冲击食管入口或咽部粘膜,通过舌头、牙齿、鼻等器官辅助共鸣发音。“食道语发声方法的原理,我们医务人员说得再清楚,都不如病友们的经验传授。”王章锋说,这种发声方法需经训练,才能逐渐掌握。

王章锋副主任医师说,喉癌要早发现,早做治疗。如果声音嘶哑超过两周不能好转,要警惕喉癌的可能性。“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护好自己的嗓音,远离疾病,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参与进来,与医务人员一起帮助这些‘无喉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章智琦

视频拍摄、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见习记者徐依励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