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鸟瞰两极 AI向实而生|小蛮腰科技大会

2023-05-27 05:28:17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5月26日,2023小蛮腰科技大会暨AIGC人工智能峰会在广州正式落下帷幕。在两天的时间里,AIGC专场峰会、工业互联网的碳中和之梦、空天地海全面数字化论坛等10多场论坛及活动,汇聚全球110多位知名学者、商界领袖、企业家和投资人等各领域专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会场内,全球科技产业联盟正式成立,10余家公司现场签约。会场外,海内外创业创新项目、智能硬件、VR/AR、信息技术等企业亮出实力、开拓商机。思想在这里交融,脑力在这里激荡,合作在这里达成,广州再次因科技被世界瞩目,小蛮腰科技大会再次为科技发展注入新动能。

迈向智能时代,AIGC技术如何应用到产业实践?

“图灵先生,因为元宇宙技术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今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相聚于此。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AIGC与元宇宙将形成怎样的联系呢?”“我也问一下乔布斯先生,您觉得AIGC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重生吗?”……分别以史蒂夫·乔布斯和艾伦·图灵为形象的两个“数字人”对话,拉开了2023AIGC专场峰会的序幕。

这是一场汇聚了经济学家、哲学系教授、硬件厂商、软件厂商乃至艺术家的峰会,也侧面反映了AIGC对千行百业的影响。实际上,AIGC的商业化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怎样“落地”、实现本土化是这场峰会最热的话题。

人工智能由三部分组成:算法、算力和数据。2016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将全球第一台AI超算交给了OpenAI,加速了生成式AI革命的到来。峰会上,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表示,过去5年,AIGC已经从研究阶段进入产品化阶段,比如OpenAI的Point-E,可通过文字提示生成3D模型,比如Midjourney、Magic3D等。

何展以Omniverse为例,谈到AIGC发展的关键点:跨学科融合。Omniverse是一套面向软件开发人员的工具,帮助他们创建由三维虚拟世界构成的“元宇宙”。“要实现数字化落地,不仅要数字化的呈现方式,还要追寻符合物理学定律。”例如看似是一张简单的心脏动图,其中血液流动、心脏收缩和扩张的实际使状态都与患者相符,才能真正起到医疗辅助作用。

“大语言模型和AIGC无处不在,可以训练机甲战士做动画制作,可以做自动驾驶,可以模拟一个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所有运动轨迹。我们也同样看到一个趋势——全球都在全力冲刺工业元宇宙。”何展介绍,该公司在2年前就已经与宝马在虚拟工厂中优化工艺流程。

如何把AIGC技术应用到产业实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亚洲数据集团编制、在峰会上发表的《智能时代的生产力变革:AIGC产业应用实践》报告,提出了4个关键:积极转变新商业思维模式;MaaS(模型即服务)将成为重要应用模式,要为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部署和应用提供更加便捷灵活和可扩展的服务;利用AIGC提升“微笑曲线”,通过智能化生产、优化制造流程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利用AIGC裹挟新消费增长。

近日,孙燕姿发文回应“AI孙燕姿”冲上热搜,让更多人看到AIGC对音乐、设计、写作等创意产业造成的冲击。点维文化联合创始人狄文达直言,今年不少游戏原画和插画师突然出现“就业难”,AIGC相关的版权规则、监管立法也跟不上变化的速度。

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人们应该发展一些不易被替代的能力,如审美、同理心、沟通能力、和AI共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他管理的设计团队已建立一条AI产线,把AI工具纳入内容生产过程,实现降本增效。“这是我们对AI的态度:他强任他强,分工为我用。”

峰会上也有不少嘉宾提到监管问题。六鹰资本合伙人邢军直言,“所有的AI都在‘吃数据’。”因此会产生2个问题:如何保护个人数据,让AI不能肆意地收集个人数据;AI不但“吃数据”,还在“造数据”,如何防止虚假数据在互联网上被大量扩散?他提醒道,要避免AI加重社会不公平和破坏人类公信力。

奔赴空天地海,数据遥感助科学家探索未知

深空、深海、极地,当科学家试图探索这些“无人之地”,通信技术是最有力的支撑之一。空天地海全面数字化平行论坛汇聚了多个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代表,深度探讨我国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路径。

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程晓以“极地冰雪环境综合感知”为题,介绍中山大学正在努力突破极地多要素的协同观测技术,“使用从卫星到无人机,从到船舶到浮标乃至冰面底下的立体探测装备,实现极地多环境要素的长期、大范围、同步观测。”

他介绍道,当前推动的主要有四个目标:第一是通过卫星网络,实现前方冰情图像传输零时延,为未来我国行驶北极航道的船舶保驾护航。“目前传统模式是卫星在天上拍,拍完数据传入中国境内,国内完成处理再通过卫星网络发回到船上。要知道前面冰面情况,时延大概在4个小时以上。”他与团体提出方案,在船上架设一个终端,该终端可直接向卫星发布拍摄和处理的指令,直接将数据传输上船。

第二个目标是,该团队正与天仪研究院一起推动“小卫星”方案,它有遥感和通信集成功能,可以组网形成星座,使得船舶在北极航行时可以随时通信,弥补我国在极区卫星通信的空白,目前我国在极区没有自己的卫星通信的能力。

第三个目标是,增强在冰面和冰下探测的能力。他指出,冰下探测最大的问题是设备无法与外界进行通信,需要在冰面上装上浮标与冰下通信,还需要冰区能源补给系统。“我们知道冰下是黑暗的,供电和通信都是挑战,对装备有很强的需求。”他透露,在不久的未来,我国将应用到载人潜器,在北冰洋把冰面凿开,让人潜到冰下作业。

第四个目标是,让我国科考人员能在北冰洋完成长期观测。目前的问题是,我国冬季在北极是没有科考能力的。中山大学正在打造一艘名为“北极”的漂流科考船,船长约80米,排水量8000吨,能够支持20个人。“它的破冰能力不用很强,但它的支持能力会很强。”程晓说,这个漂浮平台将开展大气、海洋、生物、极端环境的生命医学等学科研究,也需要卫星通信的支持。

除了极地冰川,水资源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面对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客观状况,需要科学家用现代科技做好支撑。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之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昌军副所长分享了数字孪生流域智慧防洪系统建设的最新实践。

他介绍道,数字孪生流域,是以物理流域为代表、以施工数据为底座、以数据模型为核心、以水利知识为驱动的对物理流域的全要素和水利治理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慧化模拟,实现物理流域的同步仿真,虚实交互,迭代优化。

目前,该系统已集成了40多个卫星,实现了实时的自动分析处理。全国2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目前2个小时就可以进行提取,对卫星的调动最快4个小时就可以响应,为防控应急、抢险救援提供很好的支撑。

“碳中和”目标下,“储能之痛”如何破解?

工业部门是中国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其碳排放约占整体碳排放比重的70%。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工业用电量高达56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4.8%。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在大会“CEO talk·工业互联网的碳中和之梦”平行论坛上,科技赋能节能低碳成为热议话题。

“低碳的应用场景,分成了减碳和固碳两类。我们判定在2030年前,‘碳达峰’更多依赖于减碳技术,也就是节能减排。”浙江正泰智慧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平分析道。第二个场景是固碳,固碳是为实现“碳中和”服务的,讨论的热点途径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碳汇等。

我国电源结构正加快由以煤为主向多元化、绿色化转变。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突破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30.9%。今年1—4月,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48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7.2%。

“新能源发电不如火电调节这么灵活、这么方便。以前做电调度的时候最方便是调火电厂,但是让风和光去调节是很困难的。怎么办?用储能。”陈平介绍,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报告指出,当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30%时,必须加强储能投入。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达47.3%,已远高于30%。

目前,我国多个省份提出“风光配储比例不得低于10%”的要求,这让有的企业测算收益率后望而怯步。但陈平提出了另一个思路,“投资过储能的企业基本上都会往源侧去考虑,就是风光配储,谈储能装置容量密度能做到多大等等。但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荷侧,荷侧的机会就B端用户的变配电站应用场景。”

他解释道,电网的波动来自于源侧和荷侧两侧,如果有机会在荷侧投放大量的储能装置,既解决了电力调频调峰的问题,又解决了负荷侧波动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值得探讨的方向。

除此之外,储能还为电力交易提供了更大空间。“通过在低谷和平段储能、高峰时段放电的‘两充两放’,储能企业能够利用峰谷电价差创造巨大利润。”陈平估测,随着未来负电价的出现,电价差甚至将达到1.5元以上,这又将反过来刺激投资涌向储能产业,推动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联动发展。但他也强调,目前很多储能装置不是用来做“峰谷套利”的,而是作为工商业峰时负载的调节和扩容装置,“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大的充电宝”。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图/小蛮腰科技大会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