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古人来过丰收节,他们如何话丰收、叹巨变?

2023-09-22 09:45:35    来源:新花城    

金秋九月,南粤大地上稻田如画,果蔬累累。我们即将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资料图)

在广州乡村沃野,一幅产业兴旺、特色鲜明、景美人和的图景正徐徐铺开。今天,曾醉心在农景、农味、农趣里的古人们“穿梭”千百年,从诗话里走出,来到如今广州的“超级农场”,一起去看看他们如何话丰收、叹巨变。

黄埔红茶。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乡村巨变,令人惊叹!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近千年前,古人喜见岁稔年丰,不禁由衷抒怀。

时光走过千百年,站在古人曾慨然咏叹的大地上,眼下的丰收盛景早已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如今,新农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汇聚,丰收的土地上回响着现代农业的铿锵足音;如今,在“百千万工程”不断推进下,乡村迸发出蓬勃生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子变得更宽、劲头变得更足。

秋风吹拂,满目金黄,又是一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千里沃野孕育新的希望。倘若千百年前那些品农味赏农趣的古人穿越至今,来到南粤乡野,踏足广州田间,会看到哪般模样,会生发何种感叹?我们不妨“脑洞大开”,用充满想象的视角一睹现代乡村活力模样。

增城丝苗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假如古人穿越至今,他们一定会惊喜于“菜园子”的巨变。数百年前,来自广东的张度赋诗感叹增城迟菜心之清甜,数百年后他一定会为拔地建起一座迟菜心现代产业园而感到惊喜。产业园内可见智能化仪器高效运作,育种研发技术更是使迟菜心实现一年可种两茬;遥想李白以“盘中一味黄金鸡”道出黄鸡之美味,要是看到如今白云黄鸡产业早已形成集养殖、屠宰、配送和生鲜于一体的全链条,想必他更是难耐心中的惊奇和赞叹;曾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看到增城和从化的荔枝包装车间里各项流程井然有序,会忍不住化身“主播”在镜头前纵情推荐……“菜园子”变身成一座座有特色、有品质的现代特色产业园,以“业”为基,因地制宜,乡村发展的步伐越发坚定有力。

南沙青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廖雪明 通讯员:董承伟

假如古人穿越至今,他们一定会感叹乡村生活的火热。倾心于蟹之肥美的王冕不曾想象,一只只生猛的青蟹足以让乡亲们的生活富足起来,目前南沙全区青蟹产值达10亿元,养殖户年均收入近20万元;钟情于柑橘“琼浆气味”的白居易不曾料想,一颗颗玫瑰柑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带旺了从化乡村旅游,种植基地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抒写“风过时闻稻米香”的南宋名士郑刚中更不曾想到,不再有卖炭翁式的农民,在增城丝苗米的田间地头里涌现了越来越多新农人,他们带着新技术、新理念逐梦乡野,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生力军”……乡村不仅是带动增收奔富的宝地,更成了让城里人向往、吸引年轻人回归的热土,这里汇聚了超高人气和多彩生活,聚满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光和热。

增城迟菜心。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高鹤涛

假如古人穿越至今,他们一定对这片希望的田野充满期待。今年是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广州也确立“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任务,今年开局起步、夯基垒台,确定了16方面、75项重点工作、176条量化实化的目标举措。“头号工程”的势头和力度不断呈现,乡村沃野未来的崭新气象令人期待。曾抒写品茗之趣的温庭筠,要是知道黄埔岭头山的老茶树将走向大有作为的“茶旅融合”,想必心生万分期许;曾赞叹鱼鲜肥美的韩愈,要是知道鲩鱼畅游的这片南沙水域还将瞄准建设“蓝色粮仓”,想必也会心潮澎湃……眼下的丰收盛景绝不是乡村发展的句号。万千乡村如何蝶变,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图景如何在广东更加可感知、有共鸣,值得期待。

追古抚今,在乡村田间收获幸福是千百年来不变的追求。辛勤智慧如笔,千里沃野似帛,我们凝聚起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正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奋力描绘出壮美的画卷。(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超)

露深花气冷,

霜降蟹膏肥。

——王冕

蟹中臻品鲜且甘 数百上千塘头价

金秋九月,位于南沙的蟹场一片忙碌,蟹农们正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菊花美、蟹膏美,对于王冕而言,秋日美景美食都不可辜负。南沙地处珠江入海口,是青蟹的理想养殖场。假若王冕生于当下,或许也要趁着丰收季“打飞的”来到南沙,品一品肉质鲜嫩、味道清甜的青蟹,尤其是青蟹中的臻品——黄油蟹。在刚过去的“黄油蟹季”,凭借甘香肥美的优势,小小黄油蟹甚至卖出了数百元到上千元一只的塘头价。

于南沙而言,青蟹不仅是诗句中的美食,更是促进农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引擎”。2022年,南沙青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南沙青蟹养殖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示范基地;2023年,南沙青蟹品牌中心开业,打造集展销、交易、分拣于一体的集散地。

为擦亮南沙青蟹品牌,南沙区亮出四大招式:完善品牌体系建设,制定统一品牌标识、品牌标准;推进规模化养殖,引进南沙青蟹特色品种黄油蟹养殖企业,建立全中国最大的黄油蟹养殖基地;拓宽线上营销渠道,联合各种直播平台开展直播营销活动;破解苗种“卡脖子”难题,与高校、研究所共同探索青蟹苗种繁育技术。(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姚悦)

鱼肥知已秀,

鹤没觉初深。

——韩愈

日产鲜鲩十万斤 游进湾区百姓家

在南沙滨海湿地旁,蓝天、碧水、鱼塘相映成辉,这片海域是咸淡水交汇处,常年保持2‰-5‰的咸度,孕育出鲜美嫩滑、低脂肪、蛋白质含量高的鲩鱼。高峰时,每天有约10万斤鲜鲩从这里“游”上大湾区餐桌。

“鱼肥知已秀,鹤没觉初深。” 韩愈的一句诗,道明了过去人们以鱼之肥美作为丰收标志的故事。如今,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的华南地区最大草鱼养殖示范基地——诚一水产养殖基地年产鲜鲩2万吨,产值超2亿元。“靠天吃饭不如靠技术要产量”,当地以科技为核,推动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告别过去“望天收”现象:一方面,打破“将鱼养肥”的传统养殖理念,着力打造“瘦身鱼”,鲩鱼出塘前需在净水中“吊水瘦身”一个月才能上市;一方面,借助智慧渔业管理系统,6800亩鲩鱼养殖基地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养殖生产管理,通过手机就能精准控制智能投饲机,实现投喂鲩鱼自动化;另一方面,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入专业技术队伍,改变传统水产养殖的低效状况。

秋风起,鱼正肥。鱼头、鱼尾煲粥,鲜甜;骨腩油炸,酥脆;鱼皮捞起,爽口……若能品尝南沙鲜鲩的一鱼多吃,韩文公是否又会在诗句中歌颂一番呢?(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魏彩云)

疏香皓齿有余味,

更觉鹤心通杳冥。

——温庭筠

选育研究几多载 千亩茶山飘新香

一场秋雨后,黄埔区岭头山上云雾环绕,湿润空气里散发着秋茶醇香,加上土壤肥沃、水分充沛,岭头山尤其适宜茶树生长。六十载斗转星移,这里早已开垦出千亩茶山,铺满葱茏绿意,此间的老茶树也积淀着深厚底蕴。

诗人总是爱酒喜茶,“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温庭筠笔下诠释出茶人品茶时飘飘欲仙、仿若遨游于茶汤天地间的感受。如果能“穿越”历史,醉心茶道的温庭筠将品尝到岭头山红茶的花蜜香。为了让黄埔红茶焕发出新茶香,黄埔区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团队,经过不断选育研究,不但让茶树品相逐渐整齐化,更发挥出老茶树的独特风味,味道醇厚、生津回甘持久、饮用口感佳,具备辨识度较高的花蜜香,达到优质茶水准。

未来,这片茶山将精选出约400亩优质高产的茶树并进行深耕,还将升级打造成具有生产、科研、文旅等多功能的“黄埔红”岭头红茶文化产业园,带来“吃喝玩游购娱”全方位文旅体验。随着“茶旅融合”推进,预计这里每年将接待游客7.3万-15万人次。新农人、新技术、新理念齐聚岭头山,将为黄埔红茶带来新活力、新机遇。(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见习记者:张乐怡)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丰收时节产销旺 科技助“荔”留香甜

在今年的荔枝丰收季中,增城随处可见挂满荔枝的果树,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增城挂绿、仙进奉、桂味等品种相继上市。

自古以来,荔枝便是水果界“宠儿”。苏轼在广东品尝荔枝后,惊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言语间,尽是对荔枝的念念不忘。作为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增城的荔枝栽培历史超过2000年,是文化底蕴最深厚、栽培技术最完整、品种最多、品质最优的岭南佳果。

据统计,今年增城荔枝的种植面积为19.7万亩,栽培品种70多个,总产量约4.8万吨,营销额约21.6亿元,同比增长了5.4%。在产业带动下,增城荔农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4万元,亩均纯收入6000多元,实现产业丰产增收。

为了让“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荔枝走向全国,增城正积极推动荔枝生产加工、冷储保鲜等设施设备的建设。目前,增城区已建设6个田头小站冷库示范点、3套荔枝分拣生产线,促进荔枝果品保鲜和精深加工,延长荔枝产业链。此外,增城区小楼镇还建立了网红直播间、短视频创作拍摄基地及电商培训中心,引入直播团队,对接电商平台,让荔枝销售渠道更畅通。(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夏强)

菜心盈翠冬日迟,

天赐丰饶胜奇葩。

——张度

平台专家汇新思 菜心一年种两茬

在位于增城迟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育苗中心内,一片翠绿映入眼帘,部分迟菜心苗已蹿出10厘米高的“个头”。9月底,这批菜苗将运往田地里栽种。

冬至到,菜心甜。增城冬天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造就了迟菜心香、甜、脆、嫩、无渣的美味。元末明初,时任尚书的张度曾题诗歌颂迟菜心之妙:“菜心盈翠冬日迟,天赐丰饶胜奇葩。”

如今,围绕迟菜心这一特色农产品,产业园深度应用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聚焦迟菜心产业的大数据平台,实现迟菜心产业的数字化。产业园企业绿聚来公司通过大数据平台与院校专家对接,建立了增城迟菜心种业研发中心。经培育,该中心研发出4个优势品种。其中,70天早熟品种不仅缩短了迟菜心的生产周期,还实现了一年种两茬的愿景。

目前,增城迟菜心种植农户超1.3万人,种植面积达5.6万亩,年产值达6亿元。以绿聚来公司为例,去年该公司的迟菜心亩产达2275公斤,亩产增加收入500多元,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昔日只有当地人知晓的“土特产”,现在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菜心之王”。(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颖思)

雨馀静听溪流激,

风过时闻稻米香。

——郑刚中

稻米飘香海内外 带动产业富农户

在增城区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丝苗米稻田金黄一片、稻浪翻涌。不久后,增城丝苗米将迎来丰收季节。“雨馀静听溪流激,风过时闻稻米香”,在诗人郑刚中的记忆深处,“秋风起,稻穗香”的秋收场景是勃勃生机的。

栽培历史有500多年的增城丝苗米,以其米粒洁白晶莹、油质丰富,米饭柔软而驰名海内外,素有“中国米中之王”之称。目前,增城区的丝苗米种植规模达到12.6万亩,年产量4.9万吨,产值近1.85亿元。为了做优“一颗米”,增城开展品种选育提升、栽培关键技术等科研攻关,采取水稻种植全程托管模式,推广应用水稻种植辅助直行系统、侧深施肥等技术。其中,增城区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运用了农用无人机播种、施肥等手段。去年,该产业园还辐射带动农户2600户,促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8948元。

此外,增城依托独特的丝苗米发源地文化、生态优良的万亩稻田,建设丝苗米稻田文化公园,发展共享农业、定制农业、休闲农业新业态,提升都市消费人群的下乡体验,年接待人数超120万人次。(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夏强)

珠颗形容随日长,

琼浆气味得霜成。

——白居易

数字技术育柑橘 新型文旅迎客来

走进从化鹿田村的玫瑰柑基地,远远便传来柑橘淡香。只见青绿果实挂满树梢,这些尚处于“青春期”的玫瑰柑将于这个冬季“迈向成熟”,并孕育出白居易笔下的美味——“珠颗形容随日长,琼浆气味得霜成”。

2015年,“农三代”邓迪方回乡创业,将来自地中海岸的柑橘带回从化,还进行了改良:使用以玫瑰残渣、牛粪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肥料,把这款柑橘命名为“玫瑰柑”。为了摸索出科学种植模式,邓迪方进行多方调研,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规划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培育系统、智能物料传送系统和智能采摘及果品后期处理系统等数字农业技术。此外,研发团队还开发了玫瑰柑普茶、玫瑰柑片等加工产品,并结合从化旅游产业资源,开展果园体验采摘活动,全方位提升每颗玫瑰柑的价值。2020年,玫瑰柑基地被打造成集生产种植、科技研发、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休闲景区,开创出新型都市悠闲农业模式。基地生产的启迪玫瑰柑还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一颗“玫瑰柑”,每年带动近万人次农民就业,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卫康)

亭上十分绿醑酒,

盘中一味黄金鸡。

——李白

白云黄鸡供港澳 花样美食受追捧

“咯咯咯……”在白云黄鸡养殖基地内,鸡冠鲜红、嘴黄而短、全身羽毛金黄色的黄鸡在果树下三五成群地聚着,或奔跑追逐、或觅食。

“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众人皆知诗仙李白嗜酒如命,这一诗句则道出了他至爱的下酒菜——黄金鸡。假若能穿越至今,李白将有机会品尝到由白云黄鸡制成的名菜——白切鸡。得益于生态养殖模式,这款黄鸡肉质细嫩、鸡味鲜美、皮脆骨软。

为了培育新一代营养健康安全的黄鸡,广州市百兴畜牧饲料有限公司以多种天然植物配制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喂养商品肉鸡,采用囤养与野外放养相结合的方法。在白云黄鸡全产业链发展进程中,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则开展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屠宰加工、食品加工、全链条质量控制,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优质食品。该公司还是首批冰鲜产品供港企业,黄鸡深受港澳消费者喜爱。不仅如此,江丰还建立了食品品牌“卓味”,将活鸡做成产品,以江村黄鸡为原料开发出四五十种预制菜,其中不乏柠檬酸辣脱骨凤爪、豉油鸡等热销单品。据统计,目前白云黄鸡年产值约15亿元。(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汤南 通讯员:邓玉婷、卢志锋)

策划统筹/何超 麦蔼文题字/黄颂豪 画/王紫凤海报/王紫凤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