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移动支付正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设备交易、收付款。据权威数据,2022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非现金支付金额就已经达到了14.9万亿元,这便证明了移动支付的发达。
当然,移动支付的发达不代表现金被“抛弃”。按照央行的数据,到2021年末时,我国M0(流通中现金)实现同比7.7%的增长达到了9.08万亿元,且全年净投放现金金额高达6510亿元,对现金的使用需求仍旧很旺盛。
那么,央行此前出台于3月1日正式实施的现金存取款新规,是否就会对很多人造成影响?
“暂缓”不是“取消”
2022年1月,央行正式下发文件,对现金存取业务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显示,无论包括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等金融机构,在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业务时,需要进行身份识别,同时登记资金来源以及用途。
当然,并不是每一笔现金业务都要受到“限制”,文件中明确规定,单笔交易金额超过5万元人民币,或者是超过1万美元以及等值外币的金额,才需要识别身份且登记。据此前的说法,这一规定将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不过,2月21日时,央行又发布最新消息,对这一新规进行了“调整”,表示“暂缓”实施。很多人认为可能是这一规定要“取消”了,以后现金不需要登记了。但是,根据央行相关负责人的回应,并没有“取消”。
而暂缓的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中小机构对自己机构的业务,针对此规定进行了业务规定修改,因此需要一定时间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重新培训工作人员、修改业务流程等等。基于此,央行才决定“暂缓”,也就是说,之后还是会对大额现金进行管理。
大额现金管理早有试点
很多人听到这一消息可能会不高兴了,毕竟当初新规发布时,就已经登上热搜引起了许多议论。但事实上,这一规定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早在2020年时,我国就开启了大额现金管理的试点工作。
三个试点地区分别是河北省、浙江省和深圳市,而三个地区出台的具体规定也是不同的。其中,三地区对公账户的“限制”金额起点都是50万元。
对私账户,也就是我们的个人账户则不同,分别是河北10万元、深圳20万元、浙江30万元。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中,柜面现金交易超过规定的“起点”金额,就需要采取登记的措施。
可以说,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也是有试点给打了“基础”。那么,了解了这么多,继续回到开头的问题,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究竟这一规定的实施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呢?
大额现金管理对人们并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是:大额现金管理对人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此次大额现金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防范大额现金流通风险,毕竟在一些违法行为中,网络交易很容易追查,但大额现金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此,就要从根源上解决,进行过高金额的现金交易时,核查身份、登记来源去处,可以有效减少违法行为,从根源上防范风险。因此,只要不从事违法活动,多一重登记也无妨,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
其次,即便是登记、核查身份,央行此前也表示将不会过多收集信息,尽量做到操作简便,银行内部已有的信息不会再次要求登记,免除了很多麻烦,让登记、核查也变得简单。
最后,虽然我国现金需求仍旧旺盛,但实际上柜面大额现金业务并不多,此前三地区试点活动时,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就表示了,按照当时的“限制”金额,三地区的大额现金存取业务,仅仅只占据了总交易笔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这个规定可能都跟绝大多数人“没关系”。
综合这3点来看,即便不久之后这一新规继续实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不会有任何影响。而且反而有好处,违法活动减少、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对每个人都有益的。接下来,就让我们静待新规继续实施吧。
不知道大家平时还在使用现金吗?你们认为这一规定对你们有影响吗?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讨论。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