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保护35岁以上求职者!

2022-03-06 09:46:56    来源:胡华成    

全国政协大会已经开幕,委员们也都带来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关注到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胡卫表示,35岁以上的中青年是国家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支持国家三胎政策,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关键力量。可是现在的很多招聘政策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并不友好,有些企业制定了35岁招聘红线,40岁及以上的骨干出现了被公司一刀切或者边缘化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

面对这种情况,胡卫建议应该多措并举,其中包括:修改劳动法规、中年人才职能转型、鼓励中年人返乡建设等。

建议一经提出,立刻就得到了网友的大力支持。因为职场人总会有35岁的那一天,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就成了职场中“人见人嫌”的尴尬打工人。

当然,也会有网友表示无所谓,因为他们认为到了35岁还需要找工作的人一定是能力不强才会被剩下的。因为到了35岁之后,一般都能成为职场中的中流砥柱,公司的管理层。如果做不到,是不是自己需要反思一下呢?

不可否认,35岁以后能力突出的人是公司的稀有资源,不会轻易裁员,反倒是对公司影响不太大的人会有可能被裁。

可是问题来了,对公司影响不是很大不等于没有作用,它甚至可能是公司的坚强后盾。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是在争议中成长起来的,那么一定会有很多负面新闻,公司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公关部门来处理这些事情呢?

如果网上出现一篇阅读量巨大的负面文章,公关就会立刻找到相应的账号删稿或者是通过其他形式让文章消失,争取让公司的声誉受损程度减小到最小。

这种部门跟销售部门比,肯定没有销售部门来得实在。因为销售部门为公司创造了多少营收,一目了然。可是公关部门给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呢?很难用数字来真正衡量。

假设公司因为业绩下滑公关部门给取消了,那么不可预知的情况就会发生,网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直到最后名声扫地,公司关门大吉。

公关部并不是没有作用,它可以尽可能减少公司失败的概率。优秀的公关部甚至可以将负面新闻转变成宣传自己的正面新闻。

除了公关部以外,客服部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门。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一个优秀的客服部门可以让客户的体验提升至最佳。

如果一个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非常生气想要找客服解决。结果客户花了两个小时也没有找到客服,客户会崩溃到不行。

在有了如此糟糕的体验之后,客户会告诉身边的朋友不要使用这个产品。久而久之,客户就会跑到竞争对手那边。

最可笑的是,公司可能倒闭了,创始人都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职场中为什么会对35岁以上的人充满敌意呢?

第一、劳动力充足。之所以职场对于35岁以上的人如此不友善,最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充足,给了他们充分选择的机会。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急着招聘一个员工,用来挑起公司的大梁,来面试的人只有一个40岁的职场人士,年轻人没人来,那么公司会不会用这个40岁的中年人呢?

不过现实是,当公司招聘一个岗位时,会有一群年轻人来竞争,而且要的工资会更少,公司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会选择年轻人。

以前电子厂也会要求35岁以下,现在不要求了,因为年轻人不想进厂了,电子厂也找不到人,只能放宽年轻限制。

第二、35岁以上的中年人管理成本会更大。35岁以上的人虽然经验会更加丰富,但是这些人也有可能是职场“老油条”,知道公司的各种套路,因此不太好管理。

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就像是一张白纸,更容易服从公司的管理。

第三、中年人的时间和精力会有所下降。现在的年轻人刚进入职场就要面对内卷的困扰,最终所有人每天都挺累的,到了35岁以后,中年人没有中年人的特征,反倒有了老年人的心态,每天都想退休。因为年轻的时候消耗了过多的精力,没有年轻人精力旺盛。

除此以外,35岁以上的中年人大多已经成家立业,孩子时不时感冒什么的,需要请假。再来看年轻人,大多都没结婚,杂事比较少。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说,中年人也有优点,那就是“忠诚”,只要工资不是很低,上司关系还可以,跳槽的概率很小。年轻人因为没有牵挂,只要遇到不愉快的地方就有可能离职。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35岁危机呢?

只靠法律法规好像并不能约束,因为招聘简章不会直接写35岁以上勿扰。更应该是鼓励中年人创业,相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中年人已经历经社会的考验,更加懂得社会的运行规律,创业成功率会更高。

我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是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而不是中年人创业呢?

国家给这些中年人一点创业的机会,说不定可以创造出更多伟大的企业,最终创造更多的就业,让35岁以上轻松就业!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创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和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创新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