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属于股价大起大落的一年。自2021年见顶之后,互联网股出现了大幅调整的走势。截至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恒生科技指数,已经从去年高点下跌了60%左右的空间,另外远赴海外上市的中概互联网指数ETF,已经从去年高点大幅下跌了70%的空间。
恒生科技股与中概股的累计最大跌幅,已经达到了2015年创业板见顶下跌后的那一轮累计最大跌幅空间,甚至可以追赶2008年A股的累计最大跌幅。
作为国内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腾讯控股,它的股价走势具有一定的市场风向标影响。但是,在过去一年时间内,腾讯控股累计最大跌幅也接近50%的水平。从最近的市场数据来看,腾讯控股的总市值已经跌破4万亿港元,折合仅有3.13万亿人民币。然而,在去年最高峰的时候,腾讯控股的总市值也接近1万亿美元。
同属社交巨头的Meta Platforms,在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同样并不乐观。截至目前,Meta的年内跌幅已经达到了40.52%,总市值也降至了5445.52亿美元。相比于腾讯,Meta的总市值高于腾讯,但因服务市场不同、商业模式不一样,即使同属社交巨头,但相应的估值体系与投资逻辑,也不能够进行简单类比。
其中,在Meta的业务构成中,广告占比达到了97.46%,Reality Labs的比例只有1.93%,盈利模式仍然高度依赖于广告业务。但是,对腾讯来说,业务收入却比较多元化,主要业务包括社交网络、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网络游戏以及网络广告等。此外,还有投资业务。
在腾讯与Meta股价大幅下跌的背后,一方面来自于用户增速触顶的因素,市场担心未来成长能力存在变数;另一方面来自于反垄断等监管压力的落地,对巨头企业来说,可能带来一定的不确定预期。此外,游戏版号推出的不确定性以及游戏监管收紧预期,也对腾讯的未来增速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
截至目前,腾讯TTM市盈率为16.74倍,Meta的TTM市盈率为13.83倍。从目前的估值水平来看,Meta略低于腾讯,可见中美的互联网巨头同样存在估值回归的压力,腾讯控股的估值下降也并非属于个例。
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目前正处于估值加速下滑的趋势,甚至已经达到了公用事业股的保守估值水平。但是,从市场资金的角度出发,低估值并非首要看重的因素,大资金更可能担忧未来互联网企业的盈利增速能力发生大幅放缓的迹象,甚至出现股票价格越跌,估值反而越高的情景。因此,对不少大资金来说,似乎在等待着互联网股估值触底以及盈利增速拐点的确立,估值步入历史底部区域未必是大资金积极抄底的主要考虑因素。
腾讯市值跌破4万亿港元,腾讯股价也接近400港元的关口。面对目前腾讯的股价与估值水平,已经吸引了部分机构投资者或部分专业投资者的参与。不过,机构投资者的抄底,只是一种参考的依据,在他们开始抄底的背后,未必意味着股价已经处于绝对安全的状态,毕竟这些抄底资金对部分机构投资者来说,也只是占较低的投资比例。
互联网巨头企业跌幅达到50%,部分中小互联网股跌幅更高,这可能是对2020年与2021年初的估值泡沫挤压的体现。实际上,即使这些股票出现了巨大的跌幅,但仍然与2020年初的股票价格相差不大,甚至还存在一些涨幅。或许,用估值泡沫挤压来描述这一轮中概股调整行情,可能更贴切一些。
随着互联网股的泡沫挤压走势逐渐步入尾声,未来可能会有一轮震荡筑底的过程,待政策风险、估值风险以及市场担忧情绪释放完成后,有望逐渐走出低谷。作为国内最优秀的企业之一,这些企业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技术与各类优势资源,相信也会很快完成业务转型的过程,企业发展的瓶颈也会逐步得到消化,中短期阵痛过后,长期还是存在发展的前景。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