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讯!博物馆迎来开学前的“打卡”热!税收文物吸引孩子们

2022-08-31 19:37:24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资料图】

近日,各地博物馆迎来开学前的“打卡”热,明朝黄册、南宋银锭、战国木牍等税收文物吸引着学生们排队参观,成为暑期里被热捧的文物。在欣赏 税收 文物穿越时空的魅力的同时,学生们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它们背后的税史故事。

从黄册看明代的“税收大数据库”

明后湖黄册库是明代的国家档案馆,其中存放的黄册是政府征收赋税的依据,可谓当时的“税收大数据库”。在暑期博物馆参观旺季,有不少学生结伴参与了公园方举办的研学活动,一睹600多年前国家档案馆的原貌,沉浸式体验明代“税收大数据库”的魅力。

所谓黄册,就是政府用于统计户籍和土地信息的登记册。政府依据黄册上的数据,对人口和田地征收赋税,在计算机还没问世的年代,黄册就是政府的“税收大数据库”。
田赋与徭役是中国封建社会百姓应尽的两大义务,政府征收田赋、征发徭役,必须准确掌握全国的土地与人口情况,所以田地与户籍信息始终是历代王朝“税收大数据”中的两大核心要素。
明朝建立之初,大臣叶伯巨就指出,“有户口而后田野辟,田野辟而后赋税增”。于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发了“户帖谕”,要求对全国人口和家庭财产进行全面统计,内容包括每户人口、年龄、不动产、田地数量等基本信息。洪武十四年(1381年),户帖统计出了全国的人口数据,但这还只是“初级版”黄册,因为它只解决了按人口安排徭役的问题,要管理田赋征收,还需要统计全国的田地信息。
与统计人口信息相比,田地信息的统计难度呈指数级上升。田地没有官方统一的测量标准,以致有大小亩之分;此外田地形状不规整,计算面积很困难。即使统计技术问题解决了,田地亩产量的差别还是让征收田赋很难统一标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方州府在绘制图册时引入“税亩”这个概念,即把能产粮1石的田地面积确定为1税亩,这样,税亩就成为与税收征管相匹配的税收数据单位。
从洪武三年下达“户帖谕”到洪武二十年鱼鳞册基本绘制完成,朱元璋用了整整17年时间,将户籍信息(户帖)与田地信息(鱼鳞册)这两个大数据包,成功加载到了大明“税收大数据库”(黄册)上,最终将徭役与田赋的有效管理权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

一块银锭带你了解宋代“出门税”

“哇!好大一块银锭!”

今年暑期,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来到武汉税收博物馆参观,大家不约而同地在宋代银锭的展窗前驻足,连连发出赞叹。
在中国,银锭最早起源于汉代,唐宋时期相对较少,元明以后开始盛行,不同时期的银锭在用途、形态及铭文上多有不同。最早,银锭只作为进献王室的贡品,后来才用于纳贡、献礼、发俸、犒军、赈灾、赏赐等。自隋唐起,银锭成为货币进入市场流通,相较于铜钱、铁钱或纸币,因其“硬通货”的特点深得世人偏爱。
在形态上,银锭主要有长条形、四方形、圆饼形、亚腰形、马蹄形等。唐代多为长条形,宋代主要为亚腰形,其中南宋时为弧首束腰,类似猪肾,民间俗称“猪腰银”。明清时,则以马蹄形最为常见,百姓通常称之为“马蹄银”或“元宝”。
北宋银锭基本为官制,至南宋渐有民间机构参与铸造。银锭大都有铭文标明用途、年份、重量、成色、铸地、铸造机构和工匠姓名等,北宋以前一般以手工錾刻,南宋始用特制戳模砸印,而且字数由多变少。南宋“出门税”银锭共砸印有4排12个楷体铭文,其中左侧5字“助聚李小五”,“李小五”为工匠姓名,“助聚”指的是将征收上来的“出门税”税款(可能为铜钱、铁钱或者纸币)兑换成银两,再熔铸成银锭。
其实,“出门税”不是指出门要缴税。宋代的商税包括过税和住税,其中过税是对贩运货物的商人(行商)课征的通过税,税率为2%。“出门税”就属于过税,是对行商贩运货物进出城门时征收的通过税,最早源于北宋时期的“国门税”,即商人到边境榷场交易进出国门时需要缴纳的税。后来,由于宋朝纳贡、军费负担沉重,“国门税”渐渐演变为“出门税”,地方政府竞相于大小城门设卡征税。

一枚战国木牍背后的税史春秋

8月,四川省青川县,炎炎烈日阻挡不了学生们暑期观展的热情,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慕名来到青川县博物馆,观赏国家一级文物——青川木牍。

木牍,是写有文字的木片。青川木牍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秦木牍,木牍上的文字内容是当时农田水利方面的政府文告,记录了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丞相甘茂等人奉命在四川(当时属于秦国属地)实行新土地政策的事件,对研究秦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具有重要价值。
青川木牍长46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正面用隶书写有3列共121字,背面写有4列共33字。正面文字大意为:秦武王二年,秦武王命令丞相甘茂和内史匽,对秦武王前的《为田律》加以改订:农田每宽一步,长八步,就要造田埂。每一亩农田,必须有两条田埂和一条陌道;一百亩为一顷,一条阡道,道宽三步。封高四尺,大小与高度相当;埒高一尺,基部厚二尺。在秋季八月,修筑封埒,划定田界,并除去阡陌上生长的荒草;九月,大规模修治道路和难行的地方;十月,造桥,修筑池塘水堤,使渡口和桥梁畅通,消除杂草。不在规定修治道路的时节,如道路破坏不能通行,也应立即修治。
其中的陌道、阡道、阡陌,均为农田中间的道路,横者为“陌”,纵者为“阡”。就是这普通的纵横之路,却见证了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转变。
战国时期,为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诸侯各国纷纷废除井田制,改革赋税制度。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和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即废除井田制,取消旧的田亩边界,改百步一亩为二百四十步一亩,并扩大、改建作为田地分界线的阡道、陌道,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开荒和土地自由买卖,凡土地所有者,无论是官员、地主还是农民,均一律纳税。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极大发展,逐渐成为7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随之将“为田开阡陌封疆”等商鞅变法的做法推广到四川,按秦律统一了当地田亩的形状和大小。而青川木牍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
来源: 中国税务报
责任编辑:张飞扬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