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才知道的类目。
【资料图】
文/吴鹤鸣
编辑/范婷婷
崔润刚刚做技术主管的时候,每个月工资只有600元,那时正值全国下海潮。
受上级信任,崔润刚从技术主管转岗成为销售,第一个月工资就翻了十倍,他可以为了拿下中铁的单子,打三个月的电话,也能只用十五天就签下几十万的单子,“这在当时都是了不得的事情”。
创业初期的崔润刚
2004年,崔润刚也下海了。他自己办厂做各种各样的绳子,“几乎什么订单都接”。两年后,技术出身的崔润刚重新研发生产流程,整出一项发明专利,专利的名称就叫“一种绳索的制作方法”,做出的绳索配套游艇、救生、攀登、帆船使用,“算是在这行里出圈了”。
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做游艇高端绳索的企业,崔润刚砍掉其他产品线,国外的大厂也找他订货,十多年的时间,崔润刚的“三同新材料”成了国家认证的“专精特新”,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将配套游艇的高端绳索这个类目做到了亚洲第一。
崔润刚的村里,只有两个人靠念书考出了村子,他是其中之一。90年代的山东,能考上大学,哪怕是技校,都是值得说一年的喜事。
毕业后,崔润刚进了一家国企做技术员,工资300元。“那时候念技校包分配”,他做的是土工合成材料,主要用于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平常主要跟化工用品打交道。
在车间里,崔润刚总是下班最晚的那个。没几年,他就升任技术部门的小主管,工资翻倍,涨到了600元。即便是90年代的下海潮,老老实实做一份技术工,在传统观念里,依旧是“稳定顾家”的表现。而且能在国企里当上小主管,是被周围人艳羡的铁饭碗。
但崔润刚拿着600元的工资,心里总不是滋味。就算是这条路走到头,做上最大的技术主管,本质上并不能改变什么。工作体面,生活安稳,但是面对越来越高的物价,他内心少不了有了起伏。
崔润刚想转岗做销售。此时他已经相亲,准备成婚,岳父并不是很支持他转岗,觉得做技术“旱涝保收就行”,老一辈的人,穷怕了。但他依旧坚持,“公司也很器重”,就试着转岗。
很多销售在接受培训时,其实对技术的理解并不通透,“记不住很多参数”,卖产品的时候多数只会说自己的产品“比别家的好,比别家的便宜”,再多也就说不出个123了,上门推销的时候也不会带上技术人员,技术材料都是让技术部门提前准备,很多时候在现场会很被动,效率很低。
那时候并不流行技术员兼职销售,甚至从技术员的角度看是有些不屑的,觉得销售就是低三下四求人,再加上技术人员多少有些社恐,更愿意和机器打交道。
崔润刚不同,他是技术出身,也肯干,“做销售只要肯干,收入肯定比做技术好”,转岗销售的第一个月,他就拿到6000元的月薪,翻了十倍。
没有人教他,也没人带,崔润刚完全靠自己摸索。
他的第一单,就是当初同村考上大学的同学介绍的,两个老乡一直有联系,对方听说崔润刚在卖土工合成材料,就把自己厂里管材料的科长介绍给他认识。
“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没人在网络上打广告,更别提开网店”,打电话全靠黄页,信息不透明,很多时候找的供应商,价格高,质量也不过关。崔润刚熟悉技术,带上材料和采购商见面,很快就能对接完成,还会帮着采购方降低成本,有次一个几十万的单子,他只用了十五天就谈妥了。
“那时是2000年,泰安的房价才五六百(每平)”。帮老板挣到了钱,副总也夸崔润刚有本事。
崔润刚的工厂
受到鼓舞,崔润刚越发勤勉,他从报纸上看到铁路局的电话,直接打过去找人,“打五六个电话人家能接就不错了”,面对供应商,接电话的人的态度很少有和蔼的,一通电话往往要打上几个月,才能见效。
而崔润刚这一通电话,打到负责人都调任了。对方感慨崔润刚的坚持,让他上门送材料。他辗转绍兴、温州,送审几次,最终成了中铁的供应商。
工资高了,妻子和岳父自然没有再多说什么。但那些年碰上国企改制潮,做了几年市场的崔润刚很快感受到,“有些不稳定”。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年了”,外贸行业飞速发展,正当风口,他身边也有在做外贸的同学。
崔润刚面临抉择:要不要下海,要不要自己创业自己干?他想踩点跟上。
外贸公司接单,再派给国内的工厂,这是广交会以来的老模式。外贸流程复杂,和外商沟通又有门槛,即便到了现在,依旧有很多专门服务于外贸生意的公司。
在广州、上海、南京、宁波等等最早开放的一批城市,有大量的外贸公司,常年做着中间商的生意,其中不少因此崛起成了大公司。
崔润刚的一个同学,做的就是外贸生意。两人一合计,决定自己办厂。2004年,崔润刚拿着自己做销售时存下的几十万元,“又问亲戚朋友借了点”,买了设备、租了厂房,带了几个村民,就算是开业了。
夫妻俩吃、住、睡都在工厂,承担所有的质检工作,还要兼着打包和发货的工作。大儿子的童年时光,大部分也在工厂里度过。
一开始什么活都接,捆啤酒的尼龙绳、无纺布的芯,崔润刚从上游买材料,自己加工生产,再转手卖出,即使工厂比较小,但是品质过关,“给南京的外贸公司生产发货”,订单排得很长。
生意渐好,但受到产能限制,生产周期长,给用户的体验并不好。崔润刚想扩大生产,但是他的岳父觉得,“虽然量大,但还是能完成的,买机器会增加成本”,他拍胸脯保证,顶着岳父的压力买机器。
有了更好的机器,他开始优化生产流程。2006年,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项技术专利,“一种绳子的制作方法”,这在当时的圈里小火了一把,“一下脱颖而出”,崔润刚觉得既然自己的体量和价格拼不过大厂,就果断砍掉低端的绳子类目,靠着这项专利,专做游艇、帆船上用的高端绳索。
2008年,国外的经济环境变差,很多国外的大厂为了降低成本,视线开始转向中国工厂的产品,崔润刚在这年注册了阿里巴巴国际站,也是此时接到了行内一个著名游艇厂商的订单,“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骗子”。
这些年崔润刚一直在研发新材料,研究新的生产方法,还保持着做技术时的踏实,产品也从游艇、帆船,拓展到野外救援等等场景,对绳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防紫外线、防海水侵蚀,还要坚实耐磨,打的结要牢靠。日本工厂使用他绳子做配件的帆船,获得过奥帆赛的奖牌;他还赞助过青岛当地的帆船比赛。
在讲到全球有钱人在游艇上的用绳习惯时,崔润刚笑说:“欧洲人喜欢硬的,日本人喜欢软的,美国人喜欢不软不硬的。”也许跟人的体格也有关系。
早期崔润刚的大多数客户,都来自阿里国际站,“国际站小二也一直帮助我做产品调整、塑身”,从前期的资源对接,到后期的运营策略和方法。目前崔润刚的店铺,已经是国际站上高端绳索类目的头部商家,店铺的曝光也成倍增长。
2019年,崔润刚订单量暴增,国外生产停摆的时候,国内的厂家们加班加点,“如果只算我这个类目,亚洲都是TOP”,崔润刚的言外之意,国内客户对于高端绳索的心智还未打开,游艇上挂着便宜绳子的现象比比皆是。
能不能用一根绳子,栓住全世界的游艇,这是崔润刚正在努力的方向,也是心愿。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