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和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冷到冰点了。不买房的理由似乎很多,有人说房价虚高,无人接盘。有人说整体经济环境不佳,影响了购买力。都有道理。
但是反过来想,这么差的市场中,依然在买房的又是哪些人呢?
郁亮说,是 刚需 。
【资料图】
8月底万科的年中业绩会上说,郁亮明确提了,住房刚需仍然强劲。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刚需指的往往是年轻人上车的房子,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基本居住需求。户型小、位置偏、建筑品质、园林景观、生活配套也一般。
总结起来,就是低门槛。
但是,事实却刚好相反,根据近期的成交数据来看:
1、成交户型功能性更强了 。三房及以上户型是成交的绝对主力,2房及以下户型几乎已经退出市场。
2、 成交面积中躯也持续上移 。1-7月成交主力面积段是100-140㎡,120-140㎡及以上的面积段占比全线上扬。
当前市场环境下,最刚性的需求显然不是我们所谓的“刚需”。
地产行业用刚需、刚改、改善、豪宅来划分需求的方法,已经过时、失效了,客群正呈现出新的特征。
1、传统刚需正在消失。
2、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多元。
下面详细来说。
新房市场,再无刚需
“从无到有”的历史阶段过去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都是在解决“有房住”的问题,传统的刚需客群,支撑了行业的爆炸式发展。新房市场上,刚需群体是绝对的基本盘和主力军。
但现在,新房市场上,所谓的“刚需”客群正在消失。
一、人均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大家不缺房住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数据,2020年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41.76㎡,其中,城市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也已经达到36.52㎡。也就是说,一个城市三口之家居住的房子,平均也有110㎡了。
这是什么水平?对比一下发达国家就很清楚。
按照75%的使用面积折算,中国城市家庭的人均使用面积大概是27.4㎡,已经接近韩国、日本、法国的27.9㎡、32.9㎡、33㎡。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城市居民所居住的房子,就算和发达国家比,也已经差距不大,妥妥的世界领先水平。
而且,大部分的房子是在近二十年里新建的,居住水平达标。一些在工作城市没房的年轻人,往往在老家有房,真正无处安身的人已经很少。
二、传统刚需都进入了二手市场
由于职住错配导致的刚需,想要在城市安家,事实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过去二十年,我国销售的商品房接近200亿平,其中大量房源就是刚需户型,这些户型作为过渡房,在二手房市场的换手率非常高。价格更低的二手小户型,成为年轻人解决“从无到有”的重要供应来源。
以二手市场成熟的上海为例,今年上半年,上海二手房成交结构呈现为典型的金字塔型,越低总价成交占比越大。
二手市场的小户型供应,吸纳了大量真正的刚需,新房市场的刚需客群也越来越少。
三、年轻人消费观念改变
经济学里有个“棘轮效应”,是说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也就是,古人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并不会因为收入水平下降,出现明显的消费水平降低。
现在的购房主力人群已经是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刚好是居住水平快速改善的二三十年,他们对空间的使用体验和70后80后已经全然不同。
这些人也往往持有一种“不被生活埋没”的自我主义观念。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年轻的情侣,首置即改善。如果经济实力不够,宁愿先租房住着,也不能接受蜗居,或是为了买房大幅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
租房市场的快速突进,“租购同权”概念的确立,也给了年轻人更大的自由选择权。
因此,传统的刚需购房群体,在新房市场上越来越少。新的刚性需求,是房子不再短缺之后的需求,呈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 戳这里了解VR带看,用酷炫技术呈现产品价值
刚性需求变得多元
产品设计必须更精细
在大家都有房子住之后,什么样的购房需求,可以称得上是刚需呢?
明源君认为, 除掉看涨需求,剩下来的自住需求,都应该算是刚需 。
自由职业者来买的第一套房,可能是90平的一房。三胎家庭,四房才是刚需,顶多算是够住而已。这些需求在去掉看涨需求之后,依然真实存在,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很小。
也就是说,新的刚需群体,不一定是首次置业,不一定是小户型寻求者,也不一定对品质不敏感。
在不缺房子住以后,大家对住房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除了具备基础的居住功能,还要承载生活方式、自我表达、个人精神归属、邻里关系等多方面的满足。 戳这里了解VR带看,用酷炫技术呈现产品价值
单纯按刚需、刚改、改善、豪宅来划分的客群定位和产品定位思路,显得过于粗暴了。新的产品设计,必须要提供多元的生活方式,必须要有对生活的想象力。
一、刚需即改善,品质时代已经来了
前段时间给大家介绍过东原的九章赋项目(点击回看),这个项目的公区配置可以说不输豪宅项目,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说只有有钱,不计成本,什么产品都能造出来。
事实上,这个项目的高层价格只有2.8万/平,在杭州其实是低于市场均价的,可以说是刚需价格。
但九章赋却在公区配置了近10000平的中心园林,1500平的儿童游乐场,1500平的泳池和儿童戏水池,堪比度假酒店。还有会客室、地上地下双精装入户大堂,下沉庭院,精装架空层泛会所。
其实,从近几年的热销户型中,基本都可以发现刚需即改善的特点。
一是功能性更强 。在相同面积的产品中,加入中西厨、储藏室、书房,把产品做的更紧凑。
二是高端配置下沉。 一些小面积户型甚至配置了私梯入户,双套房设计,主卧浴缸等等,把高端产品的享受下沉。刚需即改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片:万科118平4房2厅2卫,一梯一户,带储藏间
现在所谓的刚需客群,不论是否首次置业,都已经有了丰富的居住经验。他们置业不是为了有房住,而是为了住的更好。这就更加考验产品设计的科学性。
二、刚需分化,产品需求更加多元
过去我们按照刚需、刚改、改善来划分普通住宅的产品设计,每个客群对应相应的面积段和户型。这事实上是把家庭划分成了几个固化的生命阶段,每个阶段的人,对居住的需求都差不多,缺少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量很火的装修改造视频,很多年轻人把三房拆改成一房,有些甚至会把家里的空间全部打通,让家更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开发商也需要对客群做更加细致的划分。
例如,杭州融创运河印为年轻人设计的户型,有90㎡的一房个人工作室,匹配自由职业或是灵活就业的社会趋势。还有以书房为家庭核心的88㎡2+1房,以巨大的工作台为核心的80㎡1+1房。
家庭生活不一定围绕油盐酱醋和电视展开,也可以围绕爱好展开。尤其是在结婚率和生育率每创新低的当下,小众的细分群体聚集起来,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再比如,美的今年推出的创新样板间,则把2胎家庭的生活场景想象到了极致。
一是 收纳 。玄关设置800库,大孩子的滑板车、平衡车可以停下。另有储物间连通厨房,二孩的婴儿车、家庭的露营设备、家庭日用囤货,全部收纳。
餐桌旁边有超级餐边柜,一侧可以收纳宝宝凳,放辅食机,奶瓶,消毒机等等宝宝的用品。另一侧放药柜、酒柜。抽屉里是纸巾、零食囤放区,甚至还有不插电食物保温箱,解决一家人用餐不同步的大麻烦。
卧室飘窗,打造成婴儿台,收纳小孩衣物、尿不湿、奶瓶,半夜换尿布、喂奶,一步就解决。
二是 陪伴 。客厅多功能化,既是儿童娱乐区,也是超级家政间。清洁设备、拖地机器人、充电收纳、维修工具都放在这里。隐藏式柜门,打开就是洗衣机、烘干机,洗完衣服,隐藏式操作台可以拉出来,熨烫、叠衣一条龙解决。一边干家务、一边面对面陪伴小朋友成长。
三是 适幼性 。卫生间有儿童脚蹬,低位镜。淋浴间安装婴儿洗衣机。儿童房和阳台连接的系统门窗可以打开,和客厅形成洄游动线,既有私密空间,也不被空间局限。
小结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痛点。解决这些痛点,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刚需。住宅产品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对每个客群真实的生活痛点,提出空间解决方案。需要对一种生活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在普遍性的痛点中去求最大公约数。
当“没地方住”的群体性痛点退出历史舞台,房地产行业也告别了传统“刚需”。改善需求成为支撑行业的刚性需求,也就是新的刚需基本盘。回应他们也不再有标准答案,面积段、户型、配套都可以出现打破固定认知的搭配,更考验设计师的功力。
重振自渠,让获客量轻松超目标!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