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始的牛市,让理财成为了年轻人的潮流。当时,理财甚至成为了社交工具,谈论基金涨跌成为了每日必聊的话题,甚至有不少年轻基民开始在股市贴吧里公开相亲。
转眼间,牛市已过,在被股票、基金伤害过的年轻人逐步将目光放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上,毕竟在大多数眼里,银行本身意味着信用,而曾经承诺保本的理财产品无疑是手头现金的绝佳“避风港”。
(相关资料图)
只不过,今年以来,曾经的“避风港”也不再好使了。
打开小红书,搜索关键词“银行理财”,“亏本金”、“收益低”等字眼不断映入眼帘。有人发小红书表示,自己买了某银行的理财产品,持有越久越亏钱,打了几个投诉电话却只能得到工作人员的安抚。
也有网友在评论区中表示,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买银行理财还能亏损的情况,在之前随便买银行的理财产品都能得到约定的收益。
对于赚钱的网友,同样也少不了抱怨。前段时间有报道称有用户花1万元进行理财,结果15个月仅仅赚了9块钱,勉强对得起来回公交费,也引发了网友对于“理财刺客”的探讨。
那么,为何曾经保本的银行理财如今却变得“不靠谱”了起来?在利率不断走低、各类投资品种不断加大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又该如何理财?
要想知道为何如今的银行理财不保本了,还得从银行理财的漫长历史说起。
2004年,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发行了中国大陆上第一只理财产品,打开了国内银行自营理财产品的新纪元。在当时,银行先会给客户一个预期收益,并做隐形做担保。如果所赚取的收益超过这一预期收益,那么银行会给到客户此前承诺的固定收益,然后超额的部分归属银行;如果理财出现亏损,银行同样会给到客户承诺的固定收益,之后由银行承担亏损。
之后,非标(非标准化债券)业务兴起,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以将卖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通过信托渠道向企业发放贷款。非标业务的兴起对于银行来讲好处很多,比如可以规避严格的贷款审核而达到变相贷款的目的。虽然增大了风险,不过我们知道,当时信托产品大部分资金都会流入地产行业。在那个地产行业刚开始蓬勃兴起的时代,这一点风险根本算不上什么,反而能给银行带来不错的资金投向,同时客户拿到既定的收益之后也会更加信任银行。可以说,在这一模式下,银行躺着就可以“两头赚”。
这里有读者可能就会问了,如果银行通过信托渠道发放贷款的企业真的遇上了特殊状况,资金受损会怎么样?这个时候,银行通常会发新一期理财产品,然后用这笔钱偿还上一批购买理财的客户,相当于换了一批底层资产的持有人。
在这个操作中,如果底层资产能够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实现运营状况好转,那么皆大欢喜,银行也不用找下一批“接盘侠”了;如果底层资产依旧运作不良,最终破产,那么银行只能依靠分散化投资来分担这部分亏损。
当然,监管层也察觉到了其中的风险,便在2013年出台相关法律,规定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不得超过理财总额的35%,以及银行总资产的4%。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彻底打破了刚性兑付。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之所以此前银行理财能够实现保本,主要依靠三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资产错配:即底层资产可能需要5年期的贷款,而理财产品主要以1年期或者2年期为主,这就需要银行进行上文中提到操作,用新发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给到上一批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以实现短存长贷。
第二大法宝——资金池: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依靠分散化来抵抗某一项目的风险,俗称“拆东墙补西墙”。
第三大法宝——摊余成本法估值:即银行理财对成本、未来的价格进行预估后,让净值在产品期限内缓慢爬坡,使其看起来不受市场波动。
而资管新规出台后,打破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让银行理财产品不可能像从前一样承诺保本收益。
首先,资管新规杜绝了非标产品的资产错配,让银行的非标业务大幅度缩小。
其次,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由之前的摊余成本法改为净值法,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需要像基金一样,每日公布产品净值情况,以及时反映收益情况。
在这背后,非标业务大幅减少,也让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得不投向债券、股票这类产品。我们知道,非标业务是可以用摊余成本法的估值方式使得产品净值看上去很平稳,而债券、股票这类在市场上实时交易的产品则避免不了价值的波动。因此在非标投向比例大幅减少、估算方式改变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自然会面临更大的区间波动,也很难保证在任一时刻都能产生净收益。
尤其在今年年初,市场股债双杀,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买基金容易变成韭菜,而买银行理财同样会面临亏损不说,过低的收益甚至远不如房贷利率。
既然如此,提前还贷款,似乎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型理财方式。
打开小红书,搜索提前还贷相关内容,会发现每一条背后都有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故事。
有人在房贷利率为5.98%的时候上车,提前还贷后立马节省了50万元利息。
还有网友表示,今天把130万贷款还清了,可以过上躺平生活了。
从理性角度来看,年轻人选择提前还贷的确有数学依据。有网友表示,自己去年以5.78%的利率向银行贷了120万,30年的等额本息,但是在之后的还款中,仅是利息就需要偿还132.93万。但是如果按照现在最低的利率4.3%来算,只需要支付利息93.78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晚一年贷款,那么相同条件下就能少还39.15万元。
这种情况下,提前还款相当于变相止损,毕竟在如今,想找到年化收益超过5.78%的理财产品太不容易了。同时,今年以来经济波动加剧,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抱有“有钱就还”的心态,毕竟自己也不知道哪天会被“毕业”。
通过官方数据,似乎也验证了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提前还贷这一趋势。根据多家银行披露的中报来看,已有5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相较2021年末出现下降,作为房贷发放主力军的国有大行,新增金额也远不及2021年。
其实,从更长远的经济周期角度来看,无论是60、70后热衷买房,还是当下年轻人着急还贷,都是顺应时代潮流下的选择。
在年轻人的父母那个年代,城镇化加速推进,居民住房需求不断增加,房地产市场蓬勃兴起。好处是,人民购买住房之后,不仅仅可以享受到居住权,还可以赶上房产猛烈增值的福利。虽然当时的房贷利率更高,不过严重的通胀形势非常利于借钱的那一方,这也是经济学基本常识。总体算下来,对于父母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买方就是最佳的理财方式,躺着就可以把钱赚到手。
可惜,时过境迁,当下中国的人口结构以及房地产存量已较当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二十年再次演绎之前的房地产上涨浪潮已然不可能,并且二、三线城市的地产或许还将面临很大的下跌风险。
同时,我们也提到了,此前非标业务之所以能给银行带来不错的收益回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产行业的繁荣。而到了潮退之时,原本的繁荣变成了风险,也是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承认,当代年轻人理财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父母那个年代。如今,要想让自己的存款有超越市场的收益,就意味着不仅仅要懂金融知识,甚至还需要思考如何将钱投在未来若干年增长最快的产业,以博取超额收益。这就要求年轻人的有着相当高的「宏观战略眼光」,甚至要成为半个投资家。
卷又卷不赢,躺也躺不平,当代年轻人理财太难了。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