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看点】8个城市出招!地铁,开始支援楼市了

2022-10-17 19:28:25    来源:财经白话专栏    

作者:子非鱼

01 | 地铁托底楼市

今年的土地市场上,地铁集团的身影特别抢眼。

以9月底完成第三轮供地的深圳来说,推出的7宗地,成交了6宗,其中3宗被深圳地铁集团拿下,也即深圳地铁包揽了50%的地块。

不光这次,去年下半年以来深圳的每次拍地,深圳地铁都是主角。去年深圳第三次土拍共出让11宗地块,揽金368.37亿元,其中,深铁就以178.51亿元底价独揽了5宗地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相比于深圳地铁,广州、厦门的地铁公司更猛。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广州地铁今年前三季度拿地金额高达165亿元,厦门地铁拿地砸下了125亿元。在全国拿地房企中,排名分别位居第15位、第20位。

深圳地铁拿地金额排名第26位。此外,杭州地铁拿地51亿,沈阳地铁拿地43亿,合肥轨道拿地37亿,苏州轨交拿地35亿,南京地铁拿地31亿。

以上地铁公司拿地金额均跻身全国拿地房企百强阵容。

需要说一下沈阳地铁。9月份,沈阳完成了今年第二轮集中供地,推出的13宗地,流拍3宗,成交10宗,其中有8宗被沈阳地铁所属全资子公司取得,成交额约为43亿元,占此次总成交额比例接近9成。

换句话说,沈阳地铁撑起了沈阳土地市场的大半边天。

地铁公司都是国资背景的企业与集团,他们拿地本质上还是国资房企兜底的一个侧面。

而它们表现如此积极,无外乎三个原因:

第一,它们本质上都不差钱。

第二,它们需要通过房地产业务增收,以弥补亏损。

第三,为了托底楼市。

02 | 各城市地铁经营状况

看到第一条和第二条,有人可能有点懵,前面说地铁公司本质上不差钱,第二条又说拓展房地产业务是为了亏损,这不自相矛盾吗?

并不矛盾。

简单来说就是,当下各城市的地铁公司,仅靠自身业务,大多都是亏损的,但每年他们都能获得市政府的高额补贴,在补贴之后,大多数地铁公司的净利润是正数,也即在补贴之后,大多数地铁公司是赚钱的。

对于地铁公司的经营状况,本号今年写过多次,梳理的24家公布数据( 很多城市地铁公司没有公布数据或者查询不到 )的地铁公司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各地铁公司财报

可以看到:

第一, 公布数据的24家城市地铁公司都获得了地方城市财政补贴,补贴最多的是北京,去年补贴了214.66亿元。其次是苏州轨交,被补贴了71亿,青岛地铁补贴了67.34亿,成都轨交补贴了59.38亿。

补贴最少的是济南、武汉和深圳三家地铁公司。因为三家地铁公司都是有盈利的。

第二, 在算上补贴的情况下,公布数据的24家地铁公司中,大部分都是盈利的。这就是本号为何说,大多数城市地铁公司,本质上不差钱。

只有南宁、杭州在补贴的基础上,仍是亏损的。北京地铁在获得214.66亿补贴后,填补了190.12亿元的亏损窟窿,最终净利润25.54亿元。

第三, 如果扣除补贴,大部分城市的地铁都是亏损,只有深圳、武汉、南昌、济南、广州5家地铁公司利润为正。这就是本号为何说,各地铁公司需要拓展业务,来弥补亏损。

总之一句话,不补贴大多数地铁都是亏损,补贴大多数地铁都是盈利。

第四, 深圳地铁最赚钱。

不算补贴,深圳的净利润是28.6亿元,位于国内地铁公司第一位。如果算上补贴,也还是第一。

深圳地铁为何这么赚钱?

在之前写地铁的文章中,本号说过多次,地铁修建成本高,运营成本更高。所以国家发改委一再上调地铁申报的门槛,就是杜绝一些根本修建和运营不起的城市,为了面子,举债修建和运营。

如果地铁公司单纯地依靠卖票收入,所有地铁都得亏损,深圳地铁之所以赚钱,是因为深圳地铁效仿了香港地铁。

来过深圳的人都知道,深圳地铁地下商业、地上物业是深圳的特色。深圳最赚钱的业务,是房地产开发。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营收164亿中,有95.71亿元是站城一体化开发获得的,地铁的卖票收入只有39.18亿元。如果单靠买票,那得亏个底朝天。

目前,深圳从香港学来的这个经验,已经推广到了全国。其他城市的地铁也在布局TOD模式,依靠房地产开发填补窟窿,此外还布局了其他业务。

比如北京地铁去年房地产开始收入就有55.88亿元,青岛、杭州、无锡、昆明等房地产开发收入也占大头。

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了多数地铁公司业务收入的大头,所以,地铁公司本质上有较强的拿地需求。这是地铁公司为何成为土地市场上靓丽身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在地方城市补贴之下,多数地铁公司并不差钱,有钱拿地。

可能有人会说,当下的市场环境,拿地风险系数较高。

但作为国资企业,地铁公司本来就是地方城市的钱袋子,在土地市场萧条的当下,他们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地方城市的土地市场兜底,托底楼市。

以上种种原因,最终让地铁公司成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土地市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03 | 情况有变化

不过,这种完全依靠国资企业托底土地市场的做法,未来可能行不通了。

10月14日,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三条很有意思的规定:

1、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

2、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收入。

3、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前面两条与卖地直接相关,最后一条是放在当下各城市财政吃紧的背景下,私自巧立名目对民众增税。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第二条,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虚增卖地收入。这句话的意思,并非禁止国企购地,也是禁止地方城市通过国企假购地、刷数据。

这相当于将当下土地市场的乱象曝光了。昨天我在另一个号上对此有过专门分析。

在去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转向之下,土地市场也是一片肃杀,流拍成为了家常便饭,中心城市也是动辄超过50%的流拍率。

原因在于民营房企几乎都收缩了拿地战略,都在为活下去而努力。

这种背景下,今年以来国资房企(央企、国企、地方城投)成为了拿地主力,兜底土地市场。

从机构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去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哦转向之前,民营房企的参与率为53.2%,到如今只有20.8%,而国资房企兜底率接近80%。

然而,这里面存在着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国资房企拿地的开工率非常低,克而瑞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国资房企拿的地,开工率不足20%。

开工率这么低,意味着,很多城市寻求国资房企兜底,其实存在一种刷数据的行为。也即自己掏钱买自己的地,看似土地卖出去了,有了卖地收入,但花的是自己的钱,买的是自己的地,对于财政没有任何补助。

唯一达到的效果,就是把数据整好看了,虚增了卖地收入。这一点,中央了如指掌。

财政部出招,就是要杜绝这些表面文章。在这种背景下,国资房企如果真是拿来开发,仍可以买,但如果只是为了刷数据,那就不允许。

在这种背景下:

第一,后续的流拍率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第二,地方城市的财政压力会加大。

今年受经济不确定性加大影响,地方城市的财政压力普遍较大。数据显示,上半年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收入,只有山西、江西、陕西、内蒙古、新疆5个地区较去年同期增加,其余较去年都在减少。

一般预算内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卖地收入是地方财政的两个关键钱袋子。一般预算收入缩水,卖地收入缩水更严重。

即便在央企国企兜底土地市场的背景下,财政部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土地出让收入3370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跌了28.5%。

不少小县城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有的停运公交,有的拍卖国营的旅游景点、食堂、殡仪馆的经营权限。

在不允许地方城市以国企虚增卖地收入的背景下,这种状况可能会加剧。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