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联商专栏
(相关资料图)
撰文 /无名
毫无意外的,近期发表的《电商激荡20年》系列收获了较不错的反馈与关注。之所以说“毫无意外”,因为这本身就是“必然”:
1、这算是为实体行业说了点话,亦算是帮吐了一口“恶气”;
2、虽然行文情绪“激烈”,但还算有理有据有节,在逻辑方面也算相对严谨与环环相扣,反方除了“拿态度问题说事”,也不太好驳;
3、“电商大潮逐渐褪去”使大众逐渐看明白了它的真正底牌;
综上,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而自古“三才”齐聚而不成功者,未之有也。所以,一切绝非偶然、都是必然。
但别忘了还有一个真理:天下万事皆一体两面且能量相等,没有例外。虽我把电商批判的有些“体无完肤”,但这也正反映出它的正面带动意义也很全面且巨大。所以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辩证地看,而不是绝对地看,天下其实没有绝对的人或事,甚至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也有一个识别小窍门——只要是极端的,基本都是错的。
为了进一步诠释并深化我的这一理解,我想再用辩证视角审视一下当下被捧上神坛的“技术”。本系列主要通过批判的视角审视“技术的另一面”。
一、失业潮的主要元凶
如果回顾人类发展史会发现:每次技术升级的代价都是人的大规模失业。因为技术升级了-生产力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所以需要用的人更少了。以纺织行业为例:生产同样数量的丝绸,古代需要什么用工规模?建国之初又是怎样的规模?而现在呢?所以借此就能明白为何建国初期有那么多的国棉厂、那么大的用工规模了,而之后为何又出现那么剧烈的失业潮了。它虽然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核心因素之一。
所以,当大家为技术革命而欢欣鼓舞之时,也可想想它将对你的未来工作带来的可能冲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马斯克总提醒“警惕人工智能”,虽主要是因为它未来的不可控性,但也有对其造成生产力革命的担忧:如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度融合”,那么人该干什么呢?资本是逐利的、嗜血的,相较于廉价、高效、永动且无怨无悔的机器,他们还会用事事儿那么多的人吗?
换回到咱商业领域其实也一样,你真的认为一些企业不断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好事吗?对于员工而言其实也不然,越标准化的体系就意味着越简单-越简单则高效-越高效则用人越少。所以当健全的标准化体系与先进的技术相遇时,结果将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到此你或许就明白了——为何标准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就越不“以人为本”了,因为人并不重要,只是还未有技术能替代罢了。在顶层的眼中,人只是工具,只是尚未被技术替代的工具罢了。这就是现实与事实。
但那一天还远吗?现在想想,其实真的不远了。
二、引爆职场大龄危机的元凶
作家冯唐曾在其《成事法则》一书中提到:
“我们70后是相对幸运的,50后、60后知识结构往往会有欠缺,比如没上过大学,没留过洋…但是80后、90后的知识结构和经历结构会比70后更好。那麻烦来了,机器人都来跟人抢饭,如果你不做,比你年轻、比你更便宜的人,很有可能干得比你还好、还快。
换言之,因为知识结构的愈发对称,所以造成了职场年龄危机,但使之“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正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各类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社交工具等全方位的升级,因此不对称性不断弱化,经验壁垒不断被稀释。举个例子,在互联网还不像如今这么发达的20多年前,写个论文是真要到图书馆在书海中扒资料的,非常费时。而当下呢?只要网上一搜索,各种答案扎堆而来,只要想学,几天就可“张口就来”,几年就能成为某领域的专家。而当年呢?那可是需要几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
所以对于原本仅经验与学识积累尚占点优势的职场大龄人士而言,那点核心竞争力也一下就被稀释殆尽了。最终,年轻化的大潮滚滚而来,“稳定”必然成为了大众最高追求,北大博士当城管确实没什么值得惊讶的,而这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但年轻朋友们也别开心太早,虽然你们确实能更快速的抜升,但代价是更剧烈与提前的“中年危机”。按现在这趋势,如若没有外力干预,预计很快就会出现“30岁、2X岁职场大龄危机”……另外,那些自以为“已抱上铁饭碗、终于上岸”的朋友们也别太早躺平,按政治经济学理论,如此的“供需”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大概率曾经的国企下岗潮将在政府与事业单位等铁饭碗行业重演,不信看看历史,绝非危言耸听。
另外,职场年轻化也造成了愈发严重的“急功近利与贪腐问题”。面对不断飞涨的生活成本与不断贬值的货币购买力,负担越来越重、焦虑越来越强的职场人难免会“铤而走险”,既然职业寿命缩短、且职场黄金期就那么几年,“先狠狠捞一把”将成为一种普遍潜在共识,且愈发屡禁不止。
这就是人性。但其实也正是“技术”放大了它们最好与不好的那一面。
小结
看完这些或许会让你“若有所思”,这其实只算是“揭幕”且只揭开了冰山一角。后面或将“更劲爆”,所以期待下期见。但别忘了那个前提:只要是极端就是错的,所以还请大家客观辩证地看,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