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女神”颜宁宣布离美回国,传递了什么信号?

2022-11-04 18:42:56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资料图)

这一消息随即引发网友热议,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5年前颜宁离开清华大学时就曾引起热议。2017年4月,颜宁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在此之前,颜宁的声名早已超出科学界而被公众所熟知。

未满30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 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如今这位“明星”科学家的动向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清华最年轻教授

颜宁现年45岁,本身拥有开挂般履历的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学术圈最为“出圈”的人物之一。

2000年,颜宁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此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师从施一公,200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在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5年至2007年期间,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颜宁在赵南明教授的邀请下回到了她本科的母校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医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这一年,颜宁年仅30岁。

在清华期间,颜宁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为: 2014年,37岁的她带领团队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

该成果在Nature上发表后,立刻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盛赞,众多科学家称此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美国科学院院士、膜转运蛋白研究专家Ronald Kaback甚至表示:这是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

随后在2015年,颜宁团队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

此外, 她还对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并利用最新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最大钙离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结构。

在清华的10年,颜宁凭借硕果累累的科研产出,在学术圈站稳了脚跟。

院士落选奔赴美方

2016年,39岁的颜宁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2017年3月,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然而,一边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一边在国内迟迟无法获得肯定——2015-2017年,颜宁3次参加中科院院士的竞选,3次遗憾落选。

很难说不是因为院士评选落选,但最终的结果是,2017年,40岁的颜宁选择辞去全职改成兼职教授,接受普林斯顿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出走美国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在当时,颜宁的出走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和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惋惜人才流失,抨击国内学术环境,有人说她是负气出走,有人说她不顾母校栽培。

而更多人质疑让颜宁“负气出走”的原因在于国内科研系统的论资排辈。据悉,中科院院士的平均入选年龄为57.4岁,而颜宁当时年仅40岁。

对比来看,在美期间,颜宁于201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颜宁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一同入选的还有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李飞飞。而同期国内的院士评选名单中,却出现了“茅台酒院士”,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对于那些质疑和骂声,专注科学研究的她很少回应。只是后来在《开讲了》,面对众人的提问,她大方表示: “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现在,颜宁的科学之路,又迎来了新的灵感。

深圳凭何吸引到颜宁?

科研生涯一直在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两所母校打转的颜宁,“二次回国”的目的地选择了深圳。

用颜宁的话来说,自己和深圳医学科学院“一拍即合”。

值得注意的是,颜宁要加入的并不是医学院,而是医学科学院。

深圳医学科学院由市政府设立,登记为市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是决策机构,院长是法定代表人,面向全球招聘,实行任期制。资金来源由政府专项资助、社会资助、转化收益三部分组成。

深圳卫健委发布的消息称,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运作非常灵活,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遵循理事会治理、学术自治原则,学术委员会是院内最高学术机构,尊重科研人才的稀缺性,实行市场化薪酬、社会化用人,有点像“企业化”运作。

在11月1日的演讲中,颜宁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是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资助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她表示,她已经走过了吸纳学习、证明自己的阶段,人生的第三阶段,她想把自己的所学所感传递、帮助、扶持更多人,去打造一方平台,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做出真正原创性的突破,同时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合理机制。

这意味着, 长期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并无丰富行政工作经验的颜宁,将要领导临床、转化和产业化等工作,推动科研模式创新。

对此,颜宁在演讲中用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和药企合作探索药物机制的例子表示,基础研究与药和医密不可分,她的实验室与世界著名药企有紧密合作,这是现代制药业的一个大趋势,而“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到制药公司,再回到病床,打通这个端到端的顺畅联系,也正是深圳医科院的一个重要使命。”

颜宁表示,她已经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为实验室的现有成员做了妥善的安排,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全职回国。颜宁还现场招兵买马,在ppt中放出了人才招聘邮箱。

颜宁回国传递了什么信号?

无论在国内国外,学术圈高层次人才的自由流动都是常态。学者们往往会权衡发展平台、项目经费、生源质量、社会声望、个人情感、家庭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特定阶段最合适的选择。

颜宁作为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美国“两院院士”,自然不缺顶级平台和经费的支持;但在中美全面激烈竞争、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这样特殊的时间点选择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全职回国工作,还是向社会传达了一些不一样的信号。

近一年,在“China initiative”开启后,中国学者在美国频频受打压,大批高水平学者纷纷回国。

2个月前,华尔街日报就曾撰文称,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正在失去经验丰富的中国学者。因为担心政府监视,有40%的学者正在考虑离开。现在我国正在遭受着多重打压和围堵,而颜宁在这个时间点选择回国,可以说是振奋人心。

深圳医学科学院并非个例。为了突破尖端科技被封锁的困境,自2012年起,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小而精、以培养特定领域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研究型高校陆续建成,这几年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入“抢人大战”的时刻,以创新的手段吸引更多像颜宁一样的顶尖科学家回国,让他们用更熟悉的方式工作、建设国家,理应成为一种多赢的、良性的常态制度。

结语

回顾起自己多年来逐梦科研的经历,颜宁谈及自己的三个梦想——

2007年回到清华大学执教,是实现了自己回母校任教的梦想。

2017年被聘至普林斯顿大学,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做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而现在,为了第三个梦想,颜宁选择了深圳。

“我的梦想就是经过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10年、20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将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那个时候,希望当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想到的就是东半球的这里。” 

在渴望回报社会、影响更多人的45岁,这位硕果累累的归国科学家,会与深圳医学科学院产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拭目以待。

- END -

最新话题: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出海?

欢迎关注“首席商业评论”视频号留言讨论!

投稿及内容合作|editor@chreview.cn
广告及商务合作|bd@chreview.cn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