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深潜atom第573篇原创作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面膜归属于护肤品和消费品,已经深入大部分消费者的内心。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真正能够起到补水修复作用的医用面膜属于医疗器械,在越发重视健康的当下,“械字号面膜”正在逐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巨子生物,是我国首家获得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公司,占据了“械字号面膜”概念的先行优势,2011年推出的医用敷料王牌产品“可复美”,在2022年前五个月收入高达4.28亿元,验证了“械字号面膜”的市场增长动力。
2022年11月4日,巨子生物在港交所敲钟,成为我国第一家上市的医用辅料厂商 。上市首日,股票一度涨超25%,收盘市值达266.7亿港元。伴随着巨子生物走入大众视野,爆款拳头产品售价高达40元/片,毛利率高达90%等数据备受质疑。登陆港交所后,巨子生物能否在重组胶原蛋白面膜领域持续称霸呢?
△巨子生物股票
01
重组胶原蛋白面膜的受益者
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的问题,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面膜厂商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做广告,以吸引女性消费者的青睐。但很快就被美国医学协会无情“打脸”,被揭穿它实际上只是泥土和水混合而成。不过现实中,消费者并未理会医学专家们的辟谣。随着放射性元素镭的出现,让整个行业意识到,面膜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出现了面膜的标准,它可以没用,但是一定要无害。在这个标准下,面膜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美白、补水、淡斑等,不过在巨大的利益下,依然众多厂商铤而走险。
很多面膜里面的美白成分,往往含有铅汞等重金属,不光不能美化肌肤,反而会造成皮肤重金属中毒,黑色素加剧,加剧老化。2018年,央视曾曝光27批次不合格面膜,其中更有面膜菌落总数超标7200倍。敷面膜似乎成为了最大医美类骗局。不过, 伴随着医用面膜的发展,面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正在被攻克 。
2000年5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的范代娣和严建亚,创建了巨子生物。针对重组胶原蛋白展开了长达20年的持续研究,希望借助微生物生产人体自身的胶原蛋白。作为医美行业三大明星产品之一,重组胶原蛋白可以被补充进皮肤,并且相比较人体自身胶原蛋白可以维持更长时间。过去20年间,范代娣和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获得了广泛地认可。
最近几年,科研成果转化甚嚣尘上。在深潜atom看来,巨子生物几乎是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先驱者,1999年,范代娣在西北大学组建了关于人源型胶原蛋白的研发团队备战科研,2000年成立巨子生物转战商业化。如今范代娣,在巨子生物担任高管的同时,依然担任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医药研究院的院长。 背靠西北大学,巨子生物产品逐步壮大,如今已经拥有可复美、可丽金、可痕、可预、可复平等8大主要品牌,共106项SKU 。
2021年,巨子生物营收15.5亿元。其中可复美、可丽金是巨子生物的两大现金牛,2019-2021年,这两个品牌合计营收占同期公司营收比重,均超过80%,2021年更是达到了91.7%。2011年,推出医用面膜可复美,在2021年销售额8.98亿元,成为销售额最高的单品。在淘宝可复美的官方旗舰店,5片/盒的可复美面膜售价高达198元,哪怕在双十一的活动中,售价依然高达168元。
△可复美价格
或许销售额并不足以让人意外,但让人吃惊的是巨子生物超高的毛利率。 2019年到2021年,巨子生物的毛利率分别为83.3%、84.6%和87.2% ,高于友商敷尔佳同期77%、76%和82%的毛利率。2021年,巨子生物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87.2%和53.3%,茅台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则分别为91.5%和52.47%,巨子生物的净利率竟然高于茅台,让人意外。
不过,在高毛利下,巨子生物并非一帆风顺。 伴随着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平台电商的异军突起,巨子生物的净利率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2019年到2021年,巨子生物净利润分别为5.75亿元、8.27亿元和8.28亿元,对应净利率分别为60.1%、69.4%和53.3%。2022年前五个月,净利润3.14亿元,净利率更是进一步下降至43.4%。
02
营销道路上一往无前
巨子生物上市募集了5.49亿港元,其中将有约11%用于研发投资,约28%用于扩大产能,约46%预计将用于增强全渠道销售、经销网络和品牌营销。也就是说,在未来,营销的重要性依然高于研发。
贸工技和技工贸的路线的冲突,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彼时,在快速增长的市场面前,大多数的企业选择了贸工技的路线,也同样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不过,深潜atom一直认为,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伴随着技术爆发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第一要素,这应该是巨子生物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2019年-2021年,巨子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1140万、1338万和2495万, 公司研发成本均未超过3000万元 ;研发费用率仅为1.2%、1.1%、1.6%,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最高仅1.6%。截至2021年底,巨子生物的研究人员84名,仅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2.6%。好在拥有75项专利及专利申请。在重组胶原蛋白的研发上,拥有范代娣和西北大学的巨子生物,毫无疑问是有先发优势的。
随着技术的爆发,这种优势将会逐渐缩小 。上文我们的分析发现,巨子生物面膜的成功,大概率是离不开高端化和器械化的贡献。就在巨子生物宣布冲击IPO前后,重组胶原蛋白创业赛道迅速升温,十余家企业先后取得了重组胶原蛋白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可见巨子生物面临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
此外, 玻尿酸领域的王者华熙生物来势汹汹 。今年4月,华熙生物收购了拥有胶原蛋白海绵、胶原蛋白保湿面膜等多款产品的益而康,正式进军胶原蛋白赛道,并在8月发布了胶原蛋白产品。2022年上半年,华熙生物营收29.35亿元,其中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营收为21.2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5%。相比玻尿酸,“重组胶原蛋白”、“医用辅料”护肤品的技术壁垒和审核壁垒要低,面对华熙生物跨界而来,巨子生物能依靠营销抗击吗?
难道,巨子生物认为在技术无法成为壁垒后,市场也能够成为壁垒吗?巨子生物是一家典型的重视营销的企业,2019年-2021年,巨子生物销售及经销开支分别为9379万、1.58亿、3.46亿,销售费用率分别为9.8%、13.31%、22.3%。产品销售至全国一千多家公立医院、一千七百多家私立医院/诊所及约300家连锁药房,线下依然占比巨大。
丈夫严建亚创立的创客村是范代娣巨子生物的最大客户 ,2019年到2021年分别为巨子生物贡献了4.99亿元、5.87亿元、4.54亿元。不过,创客村却陷入了“传销”争议。创客村采取了分级代理模式,最低一级需要交纳12000元,便可以享受3.5折拿货价和邀请他人加入的权力。据相关爆料,成为创客分销商拉一个VIP就可以拿2400的提成,达到一定的层级后,还能在“下线”的销售额中抽取提成。尽管,严建亚将股份转给了张兵,但后者曾任西安巨子生物的总经理,两者之间关系十分紧密。
巨子生物的线上营销则离不开一个人——薇娅。2019年,巨子生物与薇娅达成合作,借助薇娅常年占据电商销量榜单,更是为其带来资本的高度关注。天眼查显示,2022年巨子生物完成了高达73.3亿人民币的融资,吸引了高瓴、中金资本等资本的认可,薇娅所在的谦寻资本也在股东之列。2022年净利率的下滑,或许与薇娅无法继续带货有直接关联。
△巨子生物融资史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或许巨子生物并非想做长久的生意。2019年至2021年,巨子生物的附属公司分别宣派3.97亿、15亿元及10.18亿元的股息,一共达29.15亿元,堪称清仓式分红。不过,更夸张的是,严建亚和范代娣夫妇两人合计持股62.02%,却获得了25.5亿元的股息,其他股东仅分了个零头。截至2022年5月31日,巨子生物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9.22亿元,相比较2021年底的71.03亿元,减少了共计61.38亿元。
此外,巨子生物的融资计划之一是回购Juzi Holding持有的部分普通股,而Juzi Holding正是范代娣通过家族基金全资持有。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可见不管巨子生物发展如何,严建亚和范代娣夫妇都是不折不扣的生意人, 从收益结果来看,二人完全置自身利益于公司发展之上 。
对于企业来说,IPO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募资,以支撑企业后续的发展。不过, 巨子生物原本并不缺钱,巨子生物的IPO,看上去似乎更像是一场资本游戏 。
信息化时代,营销虽然重要,但是不顾及消费者和将消费者当傻子的心态都要不得。巨子生物尝到了营销的甜头,但似乎也尝到了营收增长乏力甚至陷入亏损的苦涩。对于巨子生物来说,产品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若一味迷信营销,无法把握与研发之间的平衡。
随着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竞争的升级,创始人忙于套现,巨子生物如何保证市场壁垒的坚固呢?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