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把美食“看”过瘾 |
任城市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消磨,都带不走属于每个人的美食记忆……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2年春节的年“味”无疑大打折扣。本文整理了2021年上线的6部高分美食纪录片,让那些回不了乡、只剩下念想的吃货们,也能稍稍满足下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
《人生一串3》
从烧烤摊里读懂生活
“新疆的烤塞脾你知道是个啥”“云南烧烤万物皆可蘸水”“你烤串自由了吗”“如何看待年轻人回乡做烧烤”……中国人对撸串情有独钟,不分东西南北,于是,就有了《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别具匠心地把镜头对准了烧烤这种极为接地气的平民美食,在每个人身边的市井小巷搜寻最有特色的本地烧烤摊。网友评价它是最有烟火气的美食纪录片,长期占据着B站第一高分的美食纪录片的位置,每季都达到了上亿播放量。
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会讲述四五个烧烤摊的故事,看似各不相同、毫无关联,却通过每个摊主背后故事的情感流动,找到一个交叉点,从而完成对他们的一种理解。
《人生一串》除了在题材选取上独树一帜,还注重故事性,摄影镜头和配乐都精益求精,十分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更让人称道的是,它一贯保持的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又余韵无穷的解说词,文风鲜明,可谓字字珠玑。
2021年,通过主创团队的镜头,再次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投奔夜摊,有诱人的肉、醉人的酒、动人的故事。街头霓虹变幻,炉前炭火不熄,《人生一串3》的归来,依旧带着滚烫的生命力。
《小城夜食记》
美食界的“泥石流”
从名字也能猜到,这部纪录片寻味之旅的重点是小城故事。
从四川泸州的藤椒鱼米线、爆炒黄辣丁,到甘肃张掖的手抓羊肉、炒拨拉;从云南芒市的涮牛肉、绿叶宴,到海南临水的打边炉、海鲜粥;从山东枣庄的菜煎饼、羊汤,到西藏墨脱的石锅火锅、门巴菜……《小城夜食记》通过探寻中国各小城独有的美食,解锁独特的地域密码,去认知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然而,这部美食纪录片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还在于它是目前少有的一部个人风格极为强烈的作品。它的导演、文案、主持都是出自一个叫“饼叔”的UP主,他在粉丝那里还有个更接地气的称呼——“丑叔”。饼叔其貌不扬,无肉不欢,每每在镜头前大快朵颐,还爱把张口闭口挂满油汁的嘴作为特写镜头,因为一个个乍看让人嫌弃、再看却又欲罢不能的夸张表情,网友们留下了满屏“入口即丑”的弹幕,堪称美食界的“泥石流”。
网友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饼叔曾是一位严肃的新闻记者。而在纪录片中,最能表现他曾经身份特质的,恐怕就是和店主的互动过程。
在餐桌之外,纪录片的核心环节就是饼叔与店主的交流,深入他们的生活,体验那些美食的制作过程,挖掘他们不一样的活法。
《第一餐》
中国人的晨起之味
一碗武汉热干面,一块昆明烧饵块,或是一份泉州越南卷粉……一座城市的美食代表作往往不是大鱼大虾,而是汇聚江河人情、初阳之下的热乎早餐,亲切又真实。
好好吃饭,从早餐开始。《第一餐》围绕“将晨光中的温暖吃进胃里”,探访了全国近30个城市的传奇早餐店。
在中国,早餐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从豆腐脑、豆浆到包子,吃甜还是吃咸,玉米是蒸的还是煮的,互相不服。再如米粉这种美食,在湘鄂等地细长爽滑,到了广东则变成了包进万物的肠粉,到了云南则化作雪白圆满的饵块。纪录片通过全国各地迥异的早餐,引申出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也通过早餐这一文化载体,彰显出地方与人群的关系纽带。
创作团队还特别邀请了几位知名女演员刘琳、咏梅、梅婷、高露完成旁白工作,也给纪录片的配音增添了些许暖意。
《奇食记》
“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
大部分的美食纪录片总是色香味俱全,看得人垂涎三尺。《奇食记》却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被人称为国内首部“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
柳州螺蛳粉、兰州浆水、鹤庆吹肝、独山三酸……那些在外乡人看来难闻、难吃、难看的“奇葩”美食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主创团队以此为切入点,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探寻美食与地域、人文之间的关系。
比如很多人避之不及的福建永春湖洋镇尿肉尿蛋,其实是永春当地一道重要的传统菜肴,只在祭祖仪式、家族聚会等重要场合才会烹饪,掌勺者多是当地有声望的宗族领导。它是当地宗族关系和睦、家族团聚的重要象征,有着特殊的意义。
除此之外,纪录片还解释,这些奇特的饮食习俗并不只是传统的延续,在现代社会也有科学分析作注解。
值得一提的是,《奇食记》的“奇”不仅仅表现在拍摄的食物本身,后期制作过程中,还加入各种电影、动画、vlog,乃至武侠、言情、惊悚元素的文案,解说、配乐、调色也烘托了它的与众不同。
《风味人间3》
人与大海的相处之道
《风味人间》的回归,带来了“大海小鲜”,从渤海湾的海胆,到黄海的鲅鱼、东海的青蟹,再到南海的大龙虾……大量的水下拍摄大大提高了拍摄和制作的难度,也同时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这一季《风味人间》侧重的是食物的自然风貌,在海洋中领略食材的生命力,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海鲜多元的烹调智慧以及海洋与人类共生共荣的生态关系。
比如在“天涯·四海为家”这一集中,主创团队通过讲述以海为生的4个不同家庭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不同海域、不同人家的生活状态。其中,还首次尝试通过一位7岁男孩的视角去认识海洋和自己的生活,并诉说他的地理梦。故事中,既有他们从大海中的获取,也有他们对大海的回馈。纪录片希望借助摄影机,让更多人了解以海为生的人与大海的相处之道。
“风味”系列纪录片一直延续了“舌尖”的传统,美食纪录片从来都不是记录美食本身,而是记录背后美食与人的关系、美食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总导演的陈晓卿解释,新一季节目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在“风味”和“人间”的天平两侧,又给后者小心翼翼地增加了一些砝码。
《川味之乡厨》
行走江湖的掌勺人
现下,要说有什么菜系能彻底征服全国人民的味蕾,非川菜莫属。四川不仅食材特别丰富,四川人对饮食还有着“天生”的民间智慧,似乎人人都会做菜。
四川美食文化纪录片《川味》近期推出了新春特别篇《乡厨》,还同步推出了四川方言版。《川味》注重的是一方美食文化的探寻与讲述,而《乡厨》首次以人为主要拍摄对象,聚焦活跃在广袤乡土的乡厨。
2020年,《川味》项目组发布征集,在全川寻找民间乡厨,最终确定了20位拍摄对象。他们有的走乡串村多年掌勺各类乡村宴席,有的在小镇上坚守一门美味传承手艺,也有的返乡创业成为新乡厨。
这些乡厨们没有大师的光环,有的自学成才,有的父辈心传,凭借厨艺行走江湖,成为红白喜事的掌勺人。他们手里藏着深山田野的美味,掌中定着几十上百桌宴席的“乾坤”,把当地的食材、水土、习俗“烹饪”成一方风味。
创作团队还希望观众能从一段段人物故事里看到乡厨的变迁,看到乡村振兴推进之下广袤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任城市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消磨,都带不走属于每个人的美食记忆……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2年春节的年“味”无疑大打折扣。本文整理了2021年上线的6部高分美食纪录片,让那些回不了乡、只剩下念想的吃货们,也能稍稍满足下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
《人生一串3》
从烧烤摊里读懂生活
“新疆的烤塞脾你知道是个啥”“云南烧烤万物皆可蘸水”“你烤串自由了吗”“如何看待年轻人回乡做烧烤”……中国人对撸串情有独钟,不分东西南北,于是,就有了《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别具匠心地把镜头对准了烧烤这种极为接地气的平民美食,在每个人身边的市井小巷搜寻最有特色的本地烧烤摊。网友评价它是最有烟火气的美食纪录片,长期占据着B站第一高分的美食纪录片的位置,每季都达到了上亿播放量。
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会讲述四五个烧烤摊的故事,看似各不相同、毫无关联,却通过每个摊主背后故事的情感流动,找到一个交叉点,从而完成对他们的一种理解。
《人生一串》除了在题材选取上独树一帜,还注重故事性,摄影镜头和配乐都精益求精,十分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更让人称道的是,它一贯保持的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又余韵无穷的解说词,文风鲜明,可谓字字珠玑。
2021年,通过主创团队的镜头,再次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投奔夜摊,有诱人的肉、醉人的酒、动人的故事。街头霓虹变幻,炉前炭火不熄,《人生一串3》的归来,依旧带着滚烫的生命力。
《小城夜食记》
美食界的“泥石流”
从名字也能猜到,这部纪录片寻味之旅的重点是小城故事。
从四川泸州的藤椒鱼米线、爆炒黄辣丁,到甘肃张掖的手抓羊肉、炒拨拉;从云南芒市的涮牛肉、绿叶宴,到海南临水的打边炉、海鲜粥;从山东枣庄的菜煎饼、羊汤,到西藏墨脱的石锅火锅、门巴菜……《小城夜食记》通过探寻中国各小城独有的美食,解锁独特的地域密码,去认知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然而,这部美食纪录片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还在于它是目前少有的一部个人风格极为强烈的作品。它的导演、文案、主持都是出自一个叫“饼叔”的UP主,他在粉丝那里还有个更接地气的称呼——“丑叔”。饼叔其貌不扬,无肉不欢,每每在镜头前大快朵颐,还爱把张口闭口挂满油汁的嘴作为特写镜头,因为一个个乍看让人嫌弃、再看却又欲罢不能的夸张表情,网友们留下了满屏“入口即丑”的弹幕,堪称美食界的“泥石流”。
网友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饼叔曾是一位严肃的新闻记者。而在纪录片中,最能表现他曾经身份特质的,恐怕就是和店主的互动过程。
在餐桌之外,纪录片的核心环节就是饼叔与店主的交流,深入他们的生活,体验那些美食的制作过程,挖掘他们不一样的活法。
《第一餐》
中国人的晨起之味
一碗武汉热干面,一块昆明烧饵块,或是一份泉州越南卷粉……一座城市的美食代表作往往不是大鱼大虾,而是汇聚江河人情、初阳之下的热乎早餐,亲切又真实。
好好吃饭,从早餐开始。《第一餐》围绕“将晨光中的温暖吃进胃里”,探访了全国近30个城市的传奇早餐店。
在中国,早餐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从豆腐脑、豆浆到包子,吃甜还是吃咸,玉米是蒸的还是煮的,互相不服。再如米粉这种美食,在湘鄂等地细长爽滑,到了广东则变成了包进万物的肠粉,到了云南则化作雪白圆满的饵块。纪录片通过全国各地迥异的早餐,引申出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也通过早餐这一文化载体,彰显出地方与人群的关系纽带。
创作团队还特别邀请了几位知名女演员刘琳、咏梅、梅婷、高露完成旁白工作,也给纪录片的配音增添了些许暖意。
《奇食记》
“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
大部分的美食纪录片总是色香味俱全,看得人垂涎三尺。《奇食记》却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被人称为国内首部“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
柳州螺蛳粉、兰州浆水、鹤庆吹肝、独山三酸……那些在外乡人看来难闻、难吃、难看的“奇葩”美食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主创团队以此为切入点,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探寻美食与地域、人文之间的关系。
比如很多人避之不及的福建永春湖洋镇尿肉尿蛋,其实是永春当地一道重要的传统菜肴,只在祭祖仪式、家族聚会等重要场合才会烹饪,掌勺者多是当地有声望的宗族领导。它是当地宗族关系和睦、家族团聚的重要象征,有着特殊的意义。
除此之外,纪录片还解释,这些奇特的饮食习俗并不只是传统的延续,在现代社会也有科学分析作注解。
值得一提的是,《奇食记》的“奇”不仅仅表现在拍摄的食物本身,后期制作过程中,还加入各种电影、动画、vlog,乃至武侠、言情、惊悚元素的文案,解说、配乐、调色也烘托了它的与众不同。
《风味人间3》
人与大海的相处之道
《风味人间》的回归,带来了“大海小鲜”,从渤海湾的海胆,到黄海的鲅鱼、东海的青蟹,再到南海的大龙虾……大量的水下拍摄大大提高了拍摄和制作的难度,也同时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这一季《风味人间》侧重的是食物的自然风貌,在海洋中领略食材的生命力,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海鲜多元的烹调智慧以及海洋与人类共生共荣的生态关系。
比如在“天涯·四海为家”这一集中,主创团队通过讲述以海为生的4个不同家庭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不同海域、不同人家的生活状态。其中,还首次尝试通过一位7岁男孩的视角去认识海洋和自己的生活,并诉说他的地理梦。故事中,既有他们从大海中的获取,也有他们对大海的回馈。纪录片希望借助摄影机,让更多人了解以海为生的人与大海的相处之道。
“风味”系列纪录片一直延续了“舌尖”的传统,美食纪录片从来都不是记录美食本身,而是记录背后美食与人的关系、美食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总导演的陈晓卿解释,新一季节目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在“风味”和“人间”的天平两侧,又给后者小心翼翼地增加了一些砝码。
《川味之乡厨》
行走江湖的掌勺人
现下,要说有什么菜系能彻底征服全国人民的味蕾,非川菜莫属。四川不仅食材特别丰富,四川人对饮食还有着“天生”的民间智慧,似乎人人都会做菜。
四川美食文化纪录片《川味》近期推出了新春特别篇《乡厨》,还同步推出了四川方言版。《川味》注重的是一方美食文化的探寻与讲述,而《乡厨》首次以人为主要拍摄对象,聚焦活跃在广袤乡土的乡厨。
2020年,《川味》项目组发布征集,在全川寻找民间乡厨,最终确定了20位拍摄对象。他们有的走乡串村多年掌勺各类乡村宴席,有的在小镇上坚守一门美味传承手艺,也有的返乡创业成为新乡厨。
这些乡厨们没有大师的光环,有的自学成才,有的父辈心传,凭借厨艺行走江湖,成为红白喜事的掌勺人。他们手里藏着深山田野的美味,掌中定着几十上百桌宴席的“乾坤”,把当地的食材、水土、习俗“烹饪”成一方风味。
创作团队还希望观众能从一段段人物故事里看到乡厨的变迁,看到乡村振兴推进之下广袤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