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关键配方”,水系电池有望匹敌锂电池

2022-02-24 15:51:12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24 15:38:49
选择字号:
发现“关键配方”,水系电池有望匹敌锂电池

《焦耳》2月刊封面   西湖大学供图

生活中最常见的锂离子电池,但因其对温度敏感,一旦电池内部局部过热,便可诱发一连串放热反应,甚至起火爆炸……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约3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约1.8万起,造成巨大的人员安全和财产损失。

面对悬而未决的安全问题,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水系电解液。今年1月,西湖大学王建辉团队和刘仕团队在《焦耳》线上发表题为《非对称供受体分子调控核壳溶液结构的新型电解液,助力高电压水系电池》的研究文章,并在刚刚出版的《焦耳》2月刊中作为封面出现。

论文第一作者是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林锐和柯昌明,通讯作者是西湖大学特评研究员王建辉和刘仕。

相比目前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有机电解液,水系电解液的安全系数要高很多,不难理解,水系溶液不可燃,这就大大降低了电池燃烧爆炸的风险。

安全性高、制备条件宽松、成本低廉,一直是水系电解液的抢眼优势。但它的瓶颈同样突出——电压窗口窄,限制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上升空间。例如,常规水系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的电压为1-2 V,能量密度只有30-50 Wh/kg,远低于有机系锂离子电池(3-4 V,150-250 Wh/kg)。水系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到锂离子电池的1/3,因此使用水系电解液的电池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如何制备出宽电压窗口的水系电解液,以实现匹敌有机系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全新水系电解液中,研究团队用到了一种“关键配方”——甲基脲分子。甲基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及制药工业,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不可燃、低毒的物质,甲基脲十分符合制备水系电解液材料的需求。

通过多种原位/准原位表征,以及反复的实验验证,加入甲基脲的电解液可以有效抑制水在高/低电位条件下的氧化/还原分解等副反应。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研究团队对比研究了近10种已报道的代表性高电压水系电解液,结果显示甲基脲水系电解液具有最宽的4.5V的电化学稳定窗口,是常规水系电解液的2倍多。基于此结果,能够大幅提高水系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开发出与有机系锂离子电池相匹敌,并兼顾安全和成本优势的新型电池。

“结构决定性能。”王建辉团队和刘仕团队合作,通过分子层面的模拟计算,深入理解电解液组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基于大量数据结果分析和不同尺度下观察,他们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溶液结构,显著区别于普通水溶液。《焦耳》封面上的水滴,黄绿色的“盐核”被蓝紫色的“有机/水壳”紧紧包裹,共同形成一种名叫“核壳”的溶液结构。王建辉表示,这是一种在固体纳米材料中“最常见”的结构,但在液体中发现类似结构令人非常意外,这为调控溶液结构、设计新型电解液,以及后续各种可能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2.01.00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焦耳》2月刊封面   西湖大学供图

生活中最常见的锂离子电池,但因其对温度敏感,一旦电池内部局部过热,便可诱发一连串放热反应,甚至起火爆炸……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约3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约1.8万起,造成巨大的人员安全和财产损失。

面对悬而未决的安全问题,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水系电解液。今年1月,西湖大学王建辉团队和刘仕团队在《焦耳》线上发表题为《非对称供受体分子调控核壳溶液结构的新型电解液,助力高电压水系电池》的研究文章,并在刚刚出版的《焦耳》2月刊中作为封面出现。

论文第一作者是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林锐和柯昌明,通讯作者是西湖大学特评研究员王建辉和刘仕。

相比目前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有机电解液,水系电解液的安全系数要高很多,不难理解,水系溶液不可燃,这就大大降低了电池燃烧爆炸的风险。

安全性高、制备条件宽松、成本低廉,一直是水系电解液的抢眼优势。但它的瓶颈同样突出——电压窗口窄,限制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上升空间。例如,常规水系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的电压为1-2 V,能量密度只有30-50 Wh/kg,远低于有机系锂离子电池(3-4 V,150-250 Wh/kg)。水系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到锂离子电池的1/3,因此使用水系电解液的电池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如何制备出宽电压窗口的水系电解液,以实现匹敌有机系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全新水系电解液中,研究团队用到了一种“关键配方”——甲基脲分子。甲基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及制药工业,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不可燃、低毒的物质,甲基脲十分符合制备水系电解液材料的需求。

通过多种原位/准原位表征,以及反复的实验验证,加入甲基脲的电解液可以有效抑制水在高/低电位条件下的氧化/还原分解等副反应。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研究团队对比研究了近10种已报道的代表性高电压水系电解液,结果显示甲基脲水系电解液具有最宽的4.5V的电化学稳定窗口,是常规水系电解液的2倍多。基于此结果,能够大幅提高水系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开发出与有机系锂离子电池相匹敌,并兼顾安全和成本优势的新型电池。

“结构决定性能。”王建辉团队和刘仕团队合作,通过分子层面的模拟计算,深入理解电解液组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基于大量数据结果分析和不同尺度下观察,他们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溶液结构,显著区别于普通水溶液。《焦耳》封面上的水滴,黄绿色的“盐核”被蓝紫色的“有机/水壳”紧紧包裹,共同形成一种名叫“核壳”的溶液结构。王建辉表示,这是一种在固体纳米材料中“最常见”的结构,但在液体中发现类似结构令人非常意外,这为调控溶液结构、设计新型电解液,以及后续各种可能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2.01.002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