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首次下发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

2022-03-16 11:53:55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6 11:56:34
选择字号:
中国气象局首次下发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

 

3月15日,中国气象局正式面向全国气象部门下发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

风能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离不开对风场、短波辐射等气象要素的精准判断。此次下发的产品涵盖开展风功率、光伏发电功率预报所需的气象要素,如边界层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场,以及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地面气压、降水量等;时间分辨率为15分钟,空间分辨率为9公里,范围为整个中国陆地区域,预报频次为每天1次,可预报时间达126小时。各地气象部门可结合实际需求,利用这些“原材料”,为能源、电力部门提供针对性预报产品。

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申彦波介绍,我国风能太阳能预报业务已有十多年历史,通过不断对接需求,此次下发的产品增加了风功率、光伏发电功率计算所需的70米、100米高度的气象要素,符合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要求。

此前,吉林省气象局为作试点单位率先“试水”,完成吉林电网评估项目,为能源部门和发电企业提供预报服务。此项业务目前已从省级推广至县级,部分县级能源部门主动对接合作。该省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姚志平介绍,2021年吉林启动“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提出2025年全省风光等新能源装机规模3000万千瓦,新能源预报需求旺盛。省气象局接下来将持续开展单站功率预测、区域集中功率预测、中长期发电预测等业务。

内蒙古、湖北等地气象部门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09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探索为电网、风电场和电站提供预报服务。如今,预报产品已成为蒙西、蒙东电网公司调度电力的“参考文件”。

四川省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表示,对于光伏电站前期选址、后期发电效益核算而言,气象数据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他建议,进一步完善太阳辐射观测数据,设备布点、设备精度、观测规范等都要对标国际先进,且要保持常年监测。

谈及对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的期待,申彦波说:“希望边应用、边完善,带动省级气象部门在新能源预报领域快速发展。”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大幅提升风能太阳能预报业务的核心科技支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国省两级业务体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3月15日,中国气象局正式面向全国气象部门下发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

风能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离不开对风场、短波辐射等气象要素的精准判断。此次下发的产品涵盖开展风功率、光伏发电功率预报所需的气象要素,如边界层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场,以及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地面气压、降水量等;时间分辨率为15分钟,空间分辨率为9公里,范围为整个中国陆地区域,预报频次为每天1次,可预报时间达126小时。各地气象部门可结合实际需求,利用这些“原材料”,为能源、电力部门提供针对性预报产品。

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申彦波介绍,我国风能太阳能预报业务已有十多年历史,通过不断对接需求,此次下发的产品增加了风功率、光伏发电功率计算所需的70米、100米高度的气象要素,符合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要求。

此前,吉林省气象局为作试点单位率先“试水”,完成吉林电网评估项目,为能源部门和发电企业提供预报服务。此项业务目前已从省级推广至县级,部分县级能源部门主动对接合作。该省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姚志平介绍,2021年吉林启动“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提出2025年全省风光等新能源装机规模3000万千瓦,新能源预报需求旺盛。省气象局接下来将持续开展单站功率预测、区域集中功率预测、中长期发电预测等业务。

内蒙古、湖北等地气象部门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09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探索为电网、风电场和电站提供预报服务。如今,预报产品已成为蒙西、蒙东电网公司调度电力的“参考文件”。

四川省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表示,对于光伏电站前期选址、后期发电效益核算而言,气象数据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他建议,进一步完善太阳辐射观测数据,设备布点、设备精度、观测规范等都要对标国际先进,且要保持常年监测。

谈及对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的期待,申彦波说:“希望边应用、边完善,带动省级气象部门在新能源预报领域快速发展。”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大幅提升风能太阳能预报业务的核心科技支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国省两级业务体系。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