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分院6项成果获202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2022-04-16 13:38:33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16 12:55:54
选择字号:
广州分院6项成果获202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76个项目获奖(另有4人获科技合作奖,突出贡献奖空缺)。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据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北部湾大学共同完成的成果“南海海洋环境预报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彭世球作为获奖代表参会。基于该项成果建立的“南海海洋环境实时分析与预报平台”并在多个业务部门和保障单位推广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广东省经济建设与减灾防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团队的研究成果“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水资源的调控机理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围绕当前日益变化的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从内在机理、关键阈值、时空效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成果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在全球五大洲和重要流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森林水文学的发展,助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团队的研究成果“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赣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完成,其成果使蓝田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早人类活动地点之一,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和迁徙重大科学问题,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研究拓展了“黄土-古土壤-古人类遗迹序列”新路。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袁浩然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复杂长链有机固废热化解构与提质重构响应机制”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构建以目标产物为导向的分级热解、催化热解、化学链气化多手段分阶研究新途径,形成热化解构与提质重构相互响应机制;提出三相产物增值增效新途径,创新完善“原料指纹图谱识别--解构重构响应机制--产物二次增值增效”全链条理论。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以热解、气化为核心热转化与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突破及应用推广。

此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这是深圳先进院连续7年在省科技奖中斩获奖项。其中,由深圳先进院吴新宇团队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全自主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深圳先进院张鹏团队、深圳市艾科赛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深圳院共同完成的“3D打印个性化骨缺损修复植入体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据了解,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设置突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技合作奖五个奖种,共收到提名1031项(人)。经网络评审、学科(专业)组会议评审、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公示及异议处理等程序共选出180个项目(人)获奖。其中,旨在奖励长期在广东从事自主创新工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做出重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突出贡献奖,本年度空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76个项目获奖(另有4人获科技合作奖,突出贡献奖空缺)。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据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北部湾大学共同完成的成果“南海海洋环境预报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彭世球作为获奖代表参会。基于该项成果建立的“南海海洋环境实时分析与预报平台”并在多个业务部门和保障单位推广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广东省经济建设与减灾防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团队的研究成果“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水资源的调控机理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围绕当前日益变化的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从内在机理、关键阈值、时空效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成果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在全球五大洲和重要流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森林水文学的发展,助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团队的研究成果“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赣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完成,其成果使蓝田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早人类活动地点之一,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和迁徙重大科学问题,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研究拓展了“黄土-古土壤-古人类遗迹序列”新路。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袁浩然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复杂长链有机固废热化解构与提质重构响应机制”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构建以目标产物为导向的分级热解、催化热解、化学链气化多手段分阶研究新途径,形成热化解构与提质重构相互响应机制;提出三相产物增值增效新途径,创新完善“原料指纹图谱识别--解构重构响应机制--产物二次增值增效”全链条理论。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以热解、气化为核心热转化与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突破及应用推广。

此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这是深圳先进院连续7年在省科技奖中斩获奖项。其中,由深圳先进院吴新宇团队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全自主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深圳先进院张鹏团队、深圳市艾科赛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深圳院共同完成的“3D打印个性化骨缺损修复植入体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据了解,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设置突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技合作奖五个奖种,共收到提名1031项(人)。经网络评审、学科(专业)组会议评审、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公示及异议处理等程序共选出180个项目(人)获奖。其中,旨在奖励长期在广东从事自主创新工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做出重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突出贡献奖,本年度空缺。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