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副热带高压影响,7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气温甚至达到了40摄氏度。于是,一波与高温天气相关的谣言也趁机“作乱”——夏季高温要当心臭氧细菌、天热缺氧大明湖群鱼跃出水面、济南市交通信号灯被晒化……
热归热,但我们不能把所有“锅”都让高温天气背。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7月出现的谣言逐一进行盘点,帮您拨开迷雾、找寻真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夏季高温要当心臭氧细菌? 真相:没有臭氧细菌这种物质
今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臭氧细菌。相关传言称,今年夏天全国各地天气异常闷热、光照强烈,导致臭氧细菌数量增多。若被臭氧细菌“感染”,会引发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为防止被臭氧细菌“感染”,高温天气公众尽量不要出门,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之间不要打开门窗通风。
对此,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教授冯银厂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存在所谓臭氧细菌这种物质,因此“被臭氧细菌‘感染’会引发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
臭氧是大气中的重要微量组成成分,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大部分臭氧集中在距离地面10至30千米的平流层中,仅有10%左右的臭氧存在于距离地面较近的对流层中。”冯银厂介绍道。
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像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地球生物圈,使动植物免受危害,因此臭氧也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但是,对流层中的臭氧却是一种污染物,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根据我国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臭氧浓度最大8小时均值超过每立方米160微克,就形成了臭氧污染,如果超过每立方米215微克就构成了中度污染。臭氧污染可以刺激、损害人体心血管和黏膜组织,因此虽然我们不用担心莫须有的臭氧细菌,但却不得不防范臭氧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是生成臭氧的主要前体物,这两类污染物在高温、强日照的情况下会发生一系列大气光化学反应,造成臭氧污染。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来源很广,其中汽车尾气是重要的来源之一。”冯银厂建议,对于患有哮喘的人或者是老人、儿童,可以在光照强烈的中午时段减少外出,远离大马路、高架桥等车流密集的区域。
天热缺氧大明湖群鱼跃出水面? 真相:鱼群或因受到外界惊扰才表现异常
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有着吉祥之意,不过在生活中却不多见,因此近日一个“大明湖雨后群鱼跃出水面跳上游船”的视频成为网络热点。
在视频中,两人乘坐一条小船荡漾在荷花深处,周围大量鱼儿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对此奇景,网友众说纷纭,有人说鱼儿跃出水面是因为高温缺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此,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研究员陈成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鱼群跳跃并不是由高温缺氧造成的。鱼缺氧时,会浮在水面呼吸,状态比较低迷,不可能跳出水面。
“一般情况下,鱼群受到外界惊扰,会产生应激反应,可能出现跃出水面的情况。”陈成勋分析道,从视频上来看,跃出水面的是鲢鱼,它属于上层鱼类,主要在水的上层生活,跳跃也可能是摆脱猎食者的一种反应,属于它的天性。
而且,这种鱼脾气比较急躁,更容易因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受到惊扰。出现视频中集体跳跃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电动船发出了巨大声响,使得鱼群受到惊吓导致的。
“相关管理人员要合理控制鱼群的密度,适度捕捞;同时,要定期监测水质,防止因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大批量死亡。”陈成勋补充道。
济南市交通信号灯被晒化? 真相:其熔点远高于暴晒所能达到的温度
每到酷暑,各种物品被烈日晒化的新闻就会频频出现在网络上。今年一张山东济南交通信号灯被晒化的图片就在朋友圈被疯传,这和去年上了热搜的“科威特汽车被70摄氏度的高温热化了”的传闻异曲同工。
“汽车是不可能被轻易烤化的,交通信号灯也如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内交通信号灯的常见材质主要有4类,分别是PC(聚碳酸酯)质料、压铸铝质料、型材铝质料和钣金质料。这些材料一般都耐高温,铝的熔点是660摄氏度、PC的熔点为170摄氏度、钣金所用的钢熔点在1100至1600摄氏度之间。
张生表示,即使高温天在太阳下暴晒,所能达到的温度对交通信号灯来说,也是小菜一碟,所以它根本不可能会被晒化。
济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在其官方微博也很快对这则消息进行了辟谣,图中交通信号灯“熔化”是前段时间有车辆在此处发生自燃导致的。
虽然夏季不会出现汽车、交通信号灯被晒化的情况,但却容易发生汽车自燃。随着车龄的增加,汽车内的线路会老化,线路外部的绝缘层会脱落,出现短路或接触不良等故障,尤其是在夏季高温下,更容易造成线路自燃,从而引发车辆自燃。
当车内温度过高时,车内的打火机、香水、充电宝等也都是易燃、易爆物。因此,夏季车内尽量不要放置这些物品。
夏天隔夜西瓜不能吃? 真相:注意关键卫生环节就可以吃
炎炎夏日,不少人因为“苦夏”吃不下饭,冰镇西瓜就成了“续命”的口粮。然而,近日一则“一家三口吃隔夜西瓜患胃肠炎”的新闻冲上热搜,因此有人称“夏天隔夜西瓜不能吃,吃一口隔夜西瓜等于吃下8400个细菌”。这让不少人开始焦虑,原来当个“吃瓜”群众也危机四伏。
“吃一口隔夜西瓜等于吃下8400个细菌”的说法,源自某档电视节目。在该节目中,工作人员对西瓜含菌量进行了分组测试:第一组,将切开一半的西瓜放入冰箱;第二组,将西瓜切开,用勺挖着吃几口后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第三组,用经过清洗的、切完肉的刀切开西瓜。
24小时后,工作人员对这几组西瓜进行了细菌测试,每25克西瓜含菌量分别为160个、1600个以及8400个。
天津泰达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一旻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0到35摄氏度是细菌繁殖的最佳温度,而在冷藏条件下,绝大多数细菌的分裂繁殖都会受到影响。同时,在30到35摄氏度下放置时间越久,细菌繁殖得就越多,而且是呈指数级增长。此外,切西瓜时用的刀具、案板,如果没有进行消毒,也有可能使西瓜沾染上微生物,并在放置过程中大量繁殖。
“我们不要只看细菌的个数,更要看其中有没有致病菌,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这些细菌才有可能让人患上肠胃炎。”王一旻说。
王一旻建议,隔夜西瓜不是不能吃,但是要注意几个关键的卫生环节。首先,要用清洗干净的、专用水果刀和案板切瓜,平时对刀具和案板也要定期进行消毒。其次,切开的西瓜不论是否用保鲜膜进行密封,常温下存放时间最好都不要超过4个小时;冷藏的西瓜也最好在24小时内食用,并且与生鸡蛋、生肉等分开存放。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