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要闻:余洪猛:鼻科医学的不懈“攀登者”

2022-08-05 17:25:59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8/5 17:32:25
选择字号:
余洪猛:鼻科医学的不懈“攀登者”

 

余洪猛1.jpg

余洪猛(中)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受访者供图

“目前,我们在鼻咽癌外科的诊治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余洪猛在鼻科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亲眼见证了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耳鼻喉领域就像一个宝库,有很多我感兴趣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挖掘之处。”

鼻咽癌须全方位综合治疗

鼻咽癌位居耳鼻咽喉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鼻咽癌发病率高达46.8%。在全世界约每年13万名新发鼻咽癌病例中,我国约有6万多例,实际死亡有3万多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鼻咽癌复发者。

不过,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创新进步,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升,几近80%,但仍然存在10%~15%的复发率。

余洪猛说,复发鼻咽癌患者对再程放疗可能存在某些抵抗性,其疗效并不理想,一半以上病例还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例如放射性脑损伤、放射性骨坏死、皮肤僵硬等,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尤其是放射性骨坏死会导致患者颈内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另外,组织坏死产生的疼痛会令患者痛不欲生、食欲不振,进而产生肿瘤恶病质,并最终死亡。

“其实,临床上对复发鼻咽癌患者没有很好的办法。”余洪猛说,由于该手术区域涉及整个颅底,颈动脉、颅神经等都从这里穿过,解剖结构非常复杂,特别是涉及到侧颅底的手术更是被称为手术的“珠穆朗玛峰”。

山峰再高,也无法阻挡攀登者的脚步。为此,余洪猛团队组建了专门的解剖团队,建立了访问学者制度,通过每周的访问学者解剖研究汇报帮助临床医生深入了解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推动复发性鼻咽癌手术的技术创新。

“关于如何把肿瘤全切,切完后如何修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余洪猛表示,针对肿瘤侵犯到颈内动脉的情况,他们已经研发出动脉栓塞、覆膜支架植入、颅内外动脉搭桥以及DSA护航等手段,同时,可用颞肌瓣、颏下瓣转移修复颅底。

关于包括鼻咽癌在内的肿瘤治疗,余洪猛强调,第一要坚持全方位的综合治疗理念,明确肿瘤并非单一手段就能根治。第二,由于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环境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使用顺序,应遵从药物作用机制。第三,不同治疗手段应放在哪个阶段,需有循证医学的数据支撑。通过多中心前瞻性和真实世界研究,以高证据力度的结果指导用药,优化治疗方案。

余洪猛3.jpg

余洪猛(受访者供图)

做手术不打无准备之仗

当然,随着技术手段的创新,耳鼻喉科的手术范围逐渐拓展到颅底区域。“颅底是耳鼻喉科与神经外科互相碰撞的区域,以前这里是手术的禁区,大家都不敢碰,现在经过解剖发现这里是可以拓展的。”余洪猛说,目前鼻咽癌手术实际上已经拓展到侧方颅底,该区域尤为复杂,包括岩斜区、颈静脉孔区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重要的血管神经也非常多。而在手术方式上,逐渐从开放手术向微创手术发展,从外切口向内镜进化。

余洪猛将手术形容为打仗上战场。但即使是这样一名身经百战、千战的老将,每次在上手术台前,仍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术前,余洪猛会要求医生研判每位患者所有的CT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针对不同患者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明确手术步骤,并对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做好预案,最大程度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努力做到“先胜而后战”。

如今,对于一些常见手术,余洪猛大都交给年轻医生,他则更多探索创新性手术。他经常和团队医生讲,“做手术要遵循哲学思路,要大道至简,要复杂手术简单化、创伤小,这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方向。”

余洪猛8.jpg

余洪猛(受访者供图)

促发展医教研齐头并进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医生。余洪猛在分享培养心得时表示:首先要学会放手。不要认为年轻就没有能力,反而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释放能量。其次,不问出处,摒弃门第观念。只要真心想做出一番成绩,不论门派,都应该给予最大的鼓励。最后,因材施教,尊重年轻人的特长和兴趣。

在人才挑选方面,余洪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我不会单纯看学术能力,还要看这个人的品行,看他有没有正气。”身为医生,应当站位高远,为人大气,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有与团队成员合力推动学科发展引领国际的行为自觉。

谈到医教研的关系,余洪猛直言:“作为大学附属医院,我们承载着引领学科发展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所肩负的使命。如果不做科研,学术发展就会停滞;不做教育,就没有优秀的青年涌现。所以医教研要齐头并进,这是我们一直明确的职责。”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向外输出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已经和安徽省达成合作。余洪猛表示,待医院建成之时,该院作为法人单位,将派遣一支高精尖医疗队伍入驻,辐射安徽周边区域,让当地老百姓就地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生技术能否提高,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好学。”余洪猛说,互联网的普及丰富了学习途径。线上,耳鼻咽喉资讯平台每天都有手术、讲座等各种直播,《复旦EENT鼻科周刊》每周都会发表最新技术和最新理念的推文;线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有完善的进修制度、访问学者制度,基层医生可根据个人情况申请三个月参观学习、一年长期进修或访问学者等。

为了让中国鼻病患者享有最优质的治疗,作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余洪猛致力于组织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优化鼻咽癌治疗方案;进一步创新技术,形成并推广相关诊疗规范与指南;联合医工交叉团队、基础研究团队、机器人研究院、腾讯等企业共同研发人工智能诊断软件和手术机器人。

“未来,人工智能、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将是耳鼻喉科重要的临床发展方向。”余洪猛团队也将继续攀登新的鼻科医学高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余洪猛(中)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受访者供图

“目前,我们在鼻咽癌外科的诊治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资料图】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余洪猛在鼻科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亲眼见证了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耳鼻喉领域就像一个宝库,有很多我感兴趣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挖掘之处。”

鼻咽癌须全方位综合治疗

鼻咽癌位居耳鼻咽喉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鼻咽癌发病率高达46.8%。在全世界约每年13万名新发鼻咽癌病例中,我国约有6万多例,实际死亡有3万多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鼻咽癌复发者。

不过,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创新进步,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升,几近80%,但仍然存在10%~15%的复发率。

余洪猛说,复发鼻咽癌患者对再程放疗可能存在某些抵抗性,其疗效并不理想,一半以上病例还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例如放射性脑损伤、放射性骨坏死、皮肤僵硬等,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尤其是放射性骨坏死会导致患者颈内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另外,组织坏死产生的疼痛会令患者痛不欲生、食欲不振,进而产生肿瘤恶病质,并最终死亡。

“其实,临床上对复发鼻咽癌患者没有很好的办法。”余洪猛说,由于该手术区域涉及整个颅底,颈动脉、颅神经等都从这里穿过,解剖结构非常复杂,特别是涉及到侧颅底的手术更是被称为手术的“珠穆朗玛峰”。

山峰再高,也无法阻挡攀登者的脚步。为此,余洪猛团队组建了专门的解剖团队,建立了访问学者制度,通过每周的访问学者解剖研究汇报帮助临床医生深入了解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推动复发性鼻咽癌手术的技术创新。

“关于如何把肿瘤全切,切完后如何修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余洪猛表示,针对肿瘤侵犯到颈内动脉的情况,他们已经研发出动脉栓塞、覆膜支架植入、颅内外动脉搭桥以及DSA护航等手段,同时,可用颞肌瓣、颏下瓣转移修复颅底。

关于包括鼻咽癌在内的肿瘤治疗,余洪猛强调,第一要坚持全方位的综合治疗理念,明确肿瘤并非单一手段就能根治。第二,由于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环境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使用顺序,应遵从药物作用机制。第三,不同治疗手段应放在哪个阶段,需有循证医学的数据支撑。通过多中心前瞻性和真实世界研究,以高证据力度的结果指导用药,优化治疗方案。

余洪猛(受访者供图)

做手术不打无准备之仗

当然,随着技术手段的创新,耳鼻喉科的手术范围逐渐拓展到颅底区域。“颅底是耳鼻喉科与神经外科互相碰撞的区域,以前这里是手术的禁区,大家都不敢碰,现在经过解剖发现这里是可以拓展的。”余洪猛说,目前鼻咽癌手术实际上已经拓展到侧方颅底,该区域尤为复杂,包括岩斜区、颈静脉孔区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重要的血管神经也非常多。而在手术方式上,逐渐从开放手术向微创手术发展,从外切口向内镜进化。

余洪猛将手术形容为打仗上战场。但即使是这样一名身经百战、千战的老将,每次在上手术台前,仍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术前,余洪猛会要求医生研判每位患者所有的CT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针对不同患者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明确手术步骤,并对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做好预案,最大程度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努力做到“先胜而后战”。

如今,对于一些常见手术,余洪猛大都交给年轻医生,他则更多探索创新性手术。他经常和团队医生讲,“做手术要遵循哲学思路,要大道至简,要复杂手术简单化、创伤小,这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方向。”

余洪猛(受访者供图)

促发展医教研齐头并进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医生。余洪猛在分享培养心得时表示:首先要学会放手。不要认为年轻就没有能力,反而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释放能量。其次,不问出处,摒弃门第观念。只要真心想做出一番成绩,不论门派,都应该给予最大的鼓励。最后,因材施教,尊重年轻人的特长和兴趣。

在人才挑选方面,余洪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我不会单纯看学术能力,还要看这个人的品行,看他有没有正气。”身为医生,应当站位高远,为人大气,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有与团队成员合力推动学科发展引领国际的行为自觉。

谈到医教研的关系,余洪猛直言:“作为大学附属医院,我们承载着引领学科发展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所肩负的使命。如果不做科研,学术发展就会停滞;不做教育,就没有优秀的青年涌现。所以医教研要齐头并进,这是我们一直明确的职责。”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向外输出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已经和安徽省达成合作。余洪猛表示,待医院建成之时,该院作为法人单位,将派遣一支高精尖医疗队伍入驻,辐射安徽周边区域,让当地老百姓就地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生技术能否提高,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好学。”余洪猛说,互联网的普及丰富了学习途径。线上,耳鼻咽喉资讯平台每天都有手术、讲座等各种直播,《复旦EENT鼻科周刊》每周都会发表最新技术和最新理念的推文;线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有完善的进修制度、访问学者制度,基层医生可根据个人情况申请三个月参观学习、一年长期进修或访问学者等。

为了让中国鼻病患者享有最优质的治疗,作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余洪猛致力于组织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优化鼻咽癌治疗方案;进一步创新技术,形成并推广相关诊疗规范与指南;联合医工交叉团队、基础研究团队、机器人研究院、腾讯等企业共同研发人工智能诊断软件和手术机器人。

“未来,人工智能、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将是耳鼻喉科重要的临床发展方向。”余洪猛团队也将继续攀登新的鼻科医学高峰。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