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动态:拥抱技术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

2022-09-13 15:28:58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13 13:32:32
选择字号:
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拥抱技术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

“期刊生产,内容是根。这个根必须深深扎在技术的土壤里,广泛嫁接到市场中去,用初心浇灌,吸收真理的养料,才能健康发展。” 8月24日,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新技术驱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题论坛上表示。

在此次专题论坛上,业内专家从供需两侧围绕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现状、技术需求等方面展开讨论。

期刊数字化转型是顺应市场规律

全媒体时代,技术对各个产业渗透是大势所趋,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遍地开花。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促进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适应时代发展规律,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科技期刊亦是科技媒体。在李军看来,当下,改革处于阵痛期,期刊发展处于瓶颈期,融合发展处于深水期,在这个节骨眼上应该充分吸纳技术界、出版界、产业界、金融界等资源,推动期刊资本、技术、商业、市场等多种合作方式,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链,推动应用落地。运行科技期刊应该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也要顺应市场规律,而拥抱技术促进数字化转型是顺应市场规律的第一要义。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邵行对李军的观点高度赞同,作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应该坚持始终放在第一位。科技期刊要摆脱小圈层“自嗨”,真正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主题进而实现价值创造,才能实现科技期刊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努力缩小科技期刊数字化差距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对比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外著名科技出版集团,罗列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困境。从媒体形式上看,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提供的多是文本和PDF,虽然可提供视频和音频,但是占比较少。从产品种类上看,我国科技期刊大多基于PC端,虽然部分产品支持移动端,但是受众群体很少,传播范围有限,缺乏社区类产品。从服务对象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读者身份,未能针对研究者、编辑、评审专家、政府、图书管理员等提供增值产品和服务。

刘冰建议,未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应着力聚焦社区化运营、聚服务用户、开发生产力工具、提供数据分析服务等。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编审杨柳春认为,在开放科学和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期刊要践行多重历史责任,服务科学、催生科技、普及知识、加速创新。她举例《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高端科技智库,构建了多元化传播平台,极大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内圈建设核心自有传播平台,面向决策层及科研管理等核心受众;中圈与官方媒体合作,面向科学共同体;外圈嫁接市场媒体平台,面向社会公众。”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媒体矩阵的运行与推进需要大量人员,成本居高不下,答案则是寻求技术与平台解决。在杨柳春看来,数字化、一体化、协同化的数字信息协同平台方能为期刊的发展提质增效。

中南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部主任汪凡云建议,科技期刊编辑要积极拥抱技术,借助优秀数字出版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撑实现期刊发展构想,最好能够拥有自主研发团队与运营团队,保证快速迭代和灵活转型。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做好三件事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楼伟指出,科技期刊在未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孵化创新成果,聚焦经济改革趋势,抓住数字技术创新,针对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关键点,通过协同创新、跨界合作,孵化新平台、新产品。二是开展应用示范,促进成果转化。通过跨界合作推进新成果、新技术在融合企业的应用与示范,实现跨界协同,总结先进经验,形成解决方案。三是开展技术推广,激发新技术应用活力,对接落地项目,通过经验介绍开展面向服务对象的各类培训,将成果落地应用,引导科技期刊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

他介绍,目前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已经搭建了供应方和需求方的沟通平台,联络了41家期刊单位、21家技术服务提供商以及各家期刊的代理管理机构、学协会等组织,参与了近10次高级研讨,形成了系列平台。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是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关键时期,亟需抢占风口,拥抱技术,实现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全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协同创新、跨界合作,科技期刊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转型的愿景也终将实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期刊生产,内容是根。这个根必须深深扎在技术的土壤里,广泛嫁接到市场中去,用初心浇灌,吸收真理的养料,才能健康发展。” 8月24日,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新技术驱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题论坛上表示。


(相关资料图)

在此次专题论坛上,业内专家从供需两侧围绕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现状、技术需求等方面展开讨论。

期刊数字化转型是顺应市场规律

全媒体时代,技术对各个产业渗透是大势所趋,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遍地开花。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促进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适应时代发展规律,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科技期刊亦是科技媒体。在李军看来,当下,改革处于阵痛期,期刊发展处于瓶颈期,融合发展处于深水期,在这个节骨眼上应该充分吸纳技术界、出版界、产业界、金融界等资源,推动期刊资本、技术、商业、市场等多种合作方式,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链,推动应用落地。运行科技期刊应该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也要顺应市场规律,而拥抱技术促进数字化转型是顺应市场规律的第一要义。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邵行对李军的观点高度赞同,作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应该坚持始终放在第一位。科技期刊要摆脱小圈层“自嗨”,真正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主题进而实现价值创造,才能实现科技期刊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努力缩小科技期刊数字化差距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对比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外著名科技出版集团,罗列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困境。从媒体形式上看,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提供的多是文本和PDF,虽然可提供视频和音频,但是占比较少。从产品种类上看,我国科技期刊大多基于PC端,虽然部分产品支持移动端,但是受众群体很少,传播范围有限,缺乏社区类产品。从服务对象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读者身份,未能针对研究者、编辑、评审专家、政府、图书管理员等提供增值产品和服务。

刘冰建议,未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应着力聚焦社区化运营、聚服务用户、开发生产力工具、提供数据分析服务等。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编审杨柳春认为,在开放科学和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期刊要践行多重历史责任,服务科学、催生科技、普及知识、加速创新。她举例《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高端科技智库,构建了多元化传播平台,极大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内圈建设核心自有传播平台,面向决策层及科研管理等核心受众;中圈与官方媒体合作,面向科学共同体;外圈嫁接市场媒体平台,面向社会公众。”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媒体矩阵的运行与推进需要大量人员,成本居高不下,答案则是寻求技术与平台解决。在杨柳春看来,数字化、一体化、协同化的数字信息协同平台方能为期刊的发展提质增效。

中南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部主任汪凡云建议,科技期刊编辑要积极拥抱技术,借助优秀数字出版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撑实现期刊发展构想,最好能够拥有自主研发团队与运营团队,保证快速迭代和灵活转型。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做好三件事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楼伟指出,科技期刊在未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孵化创新成果,聚焦经济改革趋势,抓住数字技术创新,针对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关键点,通过协同创新、跨界合作,孵化新平台、新产品。二是开展应用示范,促进成果转化。通过跨界合作推进新成果、新技术在融合企业的应用与示范,实现跨界协同,总结先进经验,形成解决方案。三是开展技术推广,激发新技术应用活力,对接落地项目,通过经验介绍开展面向服务对象的各类培训,将成果落地应用,引导科技期刊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

他介绍,目前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已经搭建了供应方和需求方的沟通平台,联络了41家期刊单位、21家技术服务提供商以及各家期刊的代理管理机构、学协会等组织,参与了近10次高级研讨,形成了系列平台。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是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关键时期,亟需抢占风口,拥抱技术,实现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全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协同创新、跨界合作,科技期刊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转型的愿景也终将实现。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