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看: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红利逐渐显现

2022-12-08 10:33:5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今日的宝塔山披绿装。摄影 张行勇 

如今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植被景观。摄影 张行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延安市富县子午岭区域的植被景观。摄影 张行勇

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其境内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末,延安市森林覆盖率不到30%,耕地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10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7.8%。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从而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1998年,延安市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1999年,延安市全域试点,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3 年,延安市再次自筹资金,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20年来,延安市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陡坡耕地应退则退,全部退耕还林的目标。如今,延安市的自然面貌整体变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全国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谢明阳、焦春萌、焦峰等在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咨询研究项目“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退耕还林(草)成效、问题与对策” (2019-XY65)的支持下,基于延安市1990—2020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及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级标准(SL190-2007),引入区域经济学中的偏移份额模型对延安市土壤侵蚀情势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退耕还林还草进程中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解决延安市水土保持规划与评价、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等问题提供参考。

他们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2022年第5期《水土保持通报》上。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述。

(1)1990—2020年延安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最高时的4 071.38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2 366.19 吨/(平方公里·年),总体以2000年为拐点,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减轻,微度土壤侵蚀面积比例基本维持在8.43%;土壤侵蚀中度及其以上等级面积大幅减少;2020年土壤轻度侵蚀等级面积比例达63.57%,成为区内土壤侵蚀强度的主体类型;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比例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大幅度降低。

(2)延安市在1990—2000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前期,侵蚀整体份额呈增加趋势,除轻度侵蚀为衰退型结构外,其余侵蚀程度皆为增长型结构,土壤侵蚀总量上升了5.4%;在2000—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初期时间段,土壤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属于增长性结构,其余侵蚀程度均属衰退性结构,土壤侵蚀总量下降了16.3%;2010—2020年退耕还林工程推进时间段,除轻度和微度侵蚀外均属衰退型结构,侵蚀强度降幅更加明显,土壤侵蚀总量下降了25%。

(3)延安市南部区县林地储备面积大,土壤侵蚀变化情势表现相对较为稳定;北部区县耕地面积比例大,土壤侵蚀变化情势表现相对较为剧烈;中部区县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又为主要市县城区所在地,土壤侵蚀递变情势表现相对较为缓和。2000—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初级阶段,植被群落恢复速率较慢,植被覆盖度等级从低和中低向中低和中植被覆盖度等级过渡较为明显,土壤侵蚀得到初步遏制。2010—2020年退耕还林工程推进阶段,退耕还林地和草地发育已逐渐成熟,植被由中低和中植被覆盖度等级过渡到中高和高覆盖度水平,迎来了植被恢复的红利窗口期,土壤侵蚀程度显著降低,且依然表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延安市生态改善区面积为 31 761.80 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6%。2000—2020年,该市平均植被覆盖度从46.1%增加到72.57%。延安市北部、中部地区林地增长迅速。林地、耕地及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的比例结构变化是土壤侵蚀情势发生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论文相关信息:DOI:10.13961/j.cnki.stbctb.2022.05.024.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