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洋是一位90后天体物理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天文摄影师。刘博洋仰望星空,怀揣梦想,成功用自主开发的光学跟踪技术拍摄到了中国空间站,并用几个月时间完整记录了中国空间站建设时期的12种构型,留下了异常宝贵的民间影像资料。
北京的冬夜,星星半明半昧,宇宙浩瀚广袤。这是刘博洋第53次跟拍中国空间站。
以月亮为基准调整望远镜指向,以木星为参照调整寻星镜和主镜的平行。通过调整程序、对比星图,刘博洋找到了这次空间站进入地影之前的大致方位。
【资料图】
看似驾轻就熟,然而每一次拍摄,刘博洋都投入了无法割舍的热爱和专注。这一次,他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的拍摄。
随着“神舟十三号”完成既定任务后返回地球,中国空间站结束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开启建设阶段。“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问天”“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等持续入驻,中国空间站逐渐成为完全体。空间站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都是独一无二的瞬间。
此前,很多使用口径为27厘米的天文望远镜,守株待兔式的拍摄都失败了。而刘博洋竟萌生了拍摄中国空间站建设全程的想法。
天体物理博士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那段时间是非常有紧迫感的,非常强烈想要逼自己在几天之内,快速把这个事情完成。我不希望,我们中国空间站建设过程中和建好之后,大家每天只能是国外天文摄影师又拍到了中国空间站,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自己在那儿作壁上观,中国人自己的摄影师哪去了,我要把这事干成。
空间站过境时的移动速度高达每秒近8km,有人说这相当于手枪子弹出膛速度的20倍。传统的拍摄方式是找到月亮等显著标志物,在天空中标记空间站经过的位置,在它经过瞬间抓拍。但这不到半秒的时间内,由于大气抖动等因素,大概率很难拍到清晰的高质量画面。
刘博洋用借来的望远镜,150元一天租来的相机,厂商赠送的寻星镜和玩游戏用的操作手柄,尝试利用全程跟踪的方式拍摄空间站。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市面上的跟踪拍摄软件都无法达成预期。为此,刘博洋决定自己编程,将电脑指令发送到望远镜,让其自动跟踪空间站。接下来是12天的连轴转调试和校准。
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实操困难,期待已久的时刻,到来了。
2022年4月19日,中国空间站过境河北-山东一线。寻星镜捕捉光点,赤道仪应声而动,望远镜紧紧跟住。
中国空间站两侧太阳翼舒展,银色轮廓缓慢转动,堆叠出网纱般的质感。中国空间站稳稳地出现在了刘博洋的屏幕中央。这个仰望苍穹、执着追星的人,给中国空间站打上了来自中国民间摄影师的自豪标签。北京、衡水、承德、西安、南泥湾、敦煌、嘉峪关、冷湖、宿迁、上海、惠州、文昌、陵水,50多次的拍摄,从最小到最大的12种构型,刘博洋记录下了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全过程,为中国空间站留下了珍贵的民间影像资料,成了国内“人造天体跟踪摄影”的先行者。
天体物理博士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去见证了,这是我们自己的空间站,这是我们自己的航天事业产生的成就。
带着严谨的科学精神
追逐更远的星空之梦
其实,拍摄中国空间站只是刘博洋工作中的一项。他是一名天文摄影师,也是从事天文科普工作的博主。他曾经在暴雨中拍摄红色闪电精灵,还曾一路逐月去捕捉月亮的“尾巴”,为扑面而来的绚烂银河写诗。
刘博洋不仅崇尚严谨的科学精神,还用独特的方式,为普通人认识宇宙打开了一扇窗。
作为天文摄影师,刘博洋独特的天文科普视角,收获了很多关注,他也在不断拓展自己探索的时空边界。
天体物理博士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过洋牵星术是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实际用到的一种天文航海导航技术。在这么大的一个历史事件里面,天文学发挥了一个独特的功能,运用我们现在的天文知识和我们现在天文计算能力,模拟出当时的星空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当时笔记所呈现的一种天文场景、星空环境和文献里面记载的这个环境去做一个比对,然后去猜测出他是怎么使用这个方法的。仿佛我们是和郑和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同频,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
带着科学精神最严谨的初心,刘博洋还发现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天文现象。在最近的一次拍摄中,他成功捕捉拍到了“月亮的尾巴”。
天体物理博士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月球的钠离子尾不是直接拍它像彗星甩尾这样的感觉,我们是趁新月夜的时候,太阳风吹过月亮,把月球表面的物质带离月球,在它后面形成了一个反太阳方向的尾巴,这时我们就身处这个尾巴里。你再望向反太阳方向,就是尾巴离开我们的方向,这个时候这个方向里面的钠离子密度会相对比较高,会在天空里面形成一个一小块亮斑。经过了三天的对比实验,确认我拍到的确实是月球的钠离子尾。
用3000张照片叠加成高信噪比照片,让大家通过化学成分的差异看到一个“彩色月球”。通过3D方式实现“星陨如雨”的流星雨如在眼前的壮丽奇观。远眺几百公里外的暴雨云团,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了解不为人知的天文学现象,设计出实验去拍摄和记录,再把完美的图像呈现给大家,这种充满挑战的过程,带给了刘博洋无尽的快乐。
天体物理博士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人类文明也一直被很多天文现象去定义,用科学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去实事求是地去看到这个宇宙中有什么,我们在宇宙中在哪里。天文学看起来很遥远,但是它决定了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世界,决定了我们人类未来会走向哪里。
追星之路虽然高远,但刘博洋总能找到最接地气的话题。“吃一勺星云是什么味道?”“最远的星星距离我们有多远?”“中国天眼怎么找外星信号?”他的科普宣传让更多人饶有兴趣地走进天文、爱上宇宙。
天体物理博士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我们想要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我们的后代,就搭建了一个平台叫青年天文教师连线,把这些天文教师志愿者们派遣到北京市的很多个中小学,大概八九年的时间,一直在做面向中小学生的天文学教育。
天体物理博士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我们几乎每年都有同学拿着自己的成果去到一些国际会议上,去跟专家交流,他们中有很多人也确实是走到了天文或者行星科学或者航天这些领域的专业里边去。
结束中国空间站拍摄项目之后,刘博洋即将开始参与由北京大学牵头的“6-8米口径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项目,继续为更多人“逐梦星空”助力。
天体物理博士 天文摄影师刘博洋:6到8米口径的一个大型地基光学望远镜,这个如果能够建成的话,它就会是亚洲最大口径的地基光学望远镜。让中国的天文学家能够有一个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的光学望远镜。我觉得这不管对于我们自己的天文学界,还是对于整个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来说,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值得不断去努力的一个事情。
满天星光作伴
追寻心中梦想
追拍中国空间站不仅难,还很辛苦,就像我们看到的,在北京寒冷的冬夜,刘博洋一坐就是一个晚上。而为了全程记录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他一跑就是大半个中国。不过,有梦想的指引,心中所爱的鼓舞,这些辛苦和困难,都不算什么。12张中国空间站的图像,见证了中国人的太空之家不断完备,也让刘博洋这条追梦之路完美收官。
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下,更多人的星空梦想正在萌发,刘博洋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和科普视频,点亮了孩子们的兴趣。我们相信,满天星光下,追梦人不会孤单,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与他并肩同行。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