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热浪、强降水、干旱等能够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场强劲的热浪席卷北美西海岸,造成部分地区温度相比于常年同期高出了16-20℃。“热穹顶”是此次高温中的关键大气环流,热穹顶是指高层大气热高压在一定时间内停滞不动,高压像罩子一样把热空气盖在热浪发生区域,令热穹顶里面的温度升高,最终引发热浪。热穹型环流对区域热浪的贡献及其未来影响,是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
3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天军研究员课题组在《自然-通讯》发表题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热穹顶型环流对北美热浪的影响增强”的研究论文,指出热穹顶环流在2021年北美极端高温中的贡献超过50%。在全球变暖和土壤湿度-大气反馈的共同作用下,热穹顶环流控制下的极端高温强度会继续增加。
“环流相似法”常用于定量估算环流对极端高温的贡献,即在历史年份中寻找与某一极端事件相似的环流,将相似环流下的温度作合成,从而定量估算该环流异常对极端事件的贡献。作者将此方法应用到了北美地区,发现“热穹顶”环流可以解释2021年极端高温事件强度的54.6%
尽管北美地区热浪事件与“热穹顶”环流密切相关,但两者的长期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观测和模拟分析均表明,1950年代以来“热穹顶”环流的强度无显著趋势,然而其对应的热浪强度自1990年代以来快速增强。
为什么在相似的“热穹顶”环流影响下,热浪强度快速增加?一方面,这与全球增暖这一背景态增温有关。另一方面,土壤湿度—温度正反馈过程对此也有贡献。历史记录表明,伴随热穹顶型环流的出现,同期土壤湿度显著偏低,说明该地区土壤湿度和环流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表明,土壤湿度异常对此次高温的贡献可达50.6%。比较1959-1990年、1991-2020年前后两个时间段,后期土壤湿度-温度反馈更强,这种更强的反馈过程使得热浪的增强快于全球平均增温。
作者进一步把研究工作延伸到未来预估,发现在RCP8.5情景下,2041-2060年类似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概率为33%,但到了21世纪末,类似极端高温事件将会变成常态。相比之下,类似“热穹顶”型环流异常的发生概率仅为历史时期的1-3倍,远不如极端高温的变化强烈。
《巴黎协定》确定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作者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温升阈值下的未来变化,发现当增暖1.5℃时,类似极端高温的频率将会翻倍,而增暖2℃和3℃时,极端高温的频率分别会增加3倍和10倍。因此,如果将温度控制在1.5℃而不是2℃(3℃),将能避免约65%(92%)的类似极端高温频率的增加,同时也避免更多的人口暴露在类似2021年这样的高温热浪中。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张星为论文第一作者,导师周天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41988101)资助。
【论文信息】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