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2030”重点资助颠覆性原创性项目

2023-06-21 09:34:48    来源:文汇报    

鼓励学者用自己的原创思想打动评委,收获科研资助的“第一桶金”。昨天,上海交通大学“交大2030”计划二期面向全校教师进行宣讲,并宣布正式进入项目征集阶段。


(相关资料图)

引人关注的是,今年资助项目分为3类,其中,A类项目资助金额不设上限;B类项目500万元,资助2至4年;C类项目一年资助50万元,不设考评,结项无需论文和各类评审,仅以展示方式,项目进展顺利还可升级资助。

“交大2030”计划于2022年5月启动,首批资助了6个B类项目和16个C类项目。谈及设立这一科研资助计划的初衷,上海交大副校长朱新远教授表示,支持的是思想,而非现成成果和跟随性研究。某个项目如果不具备颠覆性和原创性思想,即便在CNS(即《细胞》《自然》《科学》三种国际著名科研期刊)发表再多文章,也不会获得资助。

“我们希望,申请者用颠覆性思想打动专家。”朱新远说。

鼓励青年教师开展颠覆性研究

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这是当下高校科研的三种主要模式。但在上海交大相关负责人看来,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目前缺少的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且对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贡献不够。

目前,科学研究领域80%成果来自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尤其是年轻科学家是原创性科研思想的主要来源。上海交大科研院曾组织团队对过去100多年来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术生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获奖者的原创代表性科研成果大多在28岁至38岁年龄段完成,且集中在结束规范科研训练、取得博士的初始几年。

也正因此,面对当前的科技发展瓶颈,上海交大希望通过十年以上持续的中长期支持,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重大需求的重点领域及研究方向持续深耕,进而推动在“十五五”时期产出一批具有交大特色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这就是“交大2030”计划的由来。

这一计划对研究项目分为3类予以支持:

A类项目为学校自主培育的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战略科学家及科技领军人才,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发展,由学校统筹安排整合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布局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和交叉性的研究平台和重大项目,资助金额上不封顶。

B类项目为自主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瞄准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倡导“从0到1”的原始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核心技术需求,解决国家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重点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资助金额为500万元,资助2至4年,不设中期考评,不设论文指标,从学院推荐和评审委员会的8位委员推荐的项目中产生。

C类项目则为自主设立的青年探索基金,旨在激发思想火花,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前沿创新领域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研究,为50万元一年期的资助,同样不设任何评审考核。

支持多学科联合研究,探索科学“未至之境”

昨天举行的项目宣讲会上,首批获得资助的生命学院特聘教授许平、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博翔、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湍分别展示了各自课题研究进展,并向在场的青年教师发出征集: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共同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

上述3位教师分别获得首批B类、C类资助。

“很多青年教师是跟着导师从硕士、博士再进入到独立研究阶段。这样的好处是,一路走来保持了科研的连贯性,积累了研究基础,比如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非常强调研究的基础。但是,一直沿着前人的路走,有时也很难有原创性。‘交大2030’为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化解了这一矛盾。”

刘湍是以助理研究员身份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研究的液晶软体机器人,已经实现在不同温度环境中展示不同的长度变化。开启科研生涯的最初10年,他一直从事材料研究,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材料的化学与物理特性有了很深的理解。后来,当他发现自己希望转向机器人研究时,正是“交大2030”资助的50万元让他获得了动力,支持他逐梦而行、一直到目前取得初步进展。

许平申报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负碳制造项目获得的是B类500万元资助。原来,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既能降解塑料、又能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能可循环使用材料的一石三鸟途径。“这一发现需要调集不同领域的老师共同参与,而我本身原本也只是从事生物学研究,这类非常规的研究计划很难得到资助,幸好申请到了‘交大2030’,让我可以快速地推进研究进程。”

除了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交大2030”同样鼓励十年磨一剑的科研项目。

由上海交大牵头的PandaX合作组在深度分析新一代PandaX-4T液氙探测实验数据后,对暗物质可能具有的电磁性质给出了国际最好的测量结果。该成果以“从氙反冲数据得出的暗物质的亮度极限”为题,于今年5月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上海交大暗物质探测研究作为“交大2030”计划认定的A类项目,完成两代暗物质探测实验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团队聚焦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十年磨一剑,追求真理、集智攻关的精神正是“交大2030”探索科学未至之境的最佳写照。

经费拨付更灵活,不让科学家为钱发愁

记者从上海交大了解到,“交大2030”计划由“双一流”重点建设经费和中央科研基本业务费统筹资助,其经费来源和拨付方式体现出充分的多元性及灵活性。

以计划B类物理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类首批立项项目“天语先导计划——寻找第二个太阳系”为例,李政道研究所冯发波副教授在预算编制中设备采购占100%,考虑到项目特殊性,经专家论证,项目立项后经费一次拨付到位。基于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大科研项目对资源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需求,学校还为其争取到政府贴息贷款等多元支持。

为强化科学问题的支持,弱化指标性评价,推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问题真解决,“交大2030”C类项目的遴选不论学者头衔、只看研究潜能,且一次性投入项目经费、对项目成果无严格考核要求,充分体现对青年人才和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项目的支持。去年,C类项目收到全校范围的427份申请,这一创新举措燃起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热情与信念。

上海交大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交大2030”,学校还设有“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这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自由先导研究计划,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作为“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首批试点,上海交大以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布局方向,遴选出26名科学家进入基础研究特区,其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2岁,平均不过37岁。

未来,上海交大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优化基于科研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自主支持模式,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和特殊人才自由探索、勇于攻关,落实科研自主权推进“放管服”,营造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