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鲍一明和他的“最美”团队

2023-10-13 19:49:04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基因组所)一楼的机房里,伴随着大型计算机运转的嗡鸣声,各种大大小小的红绿色指示灯不停地闪烁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里承载着两块沉甸甸的“国字头”招牌——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和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

建成国际一流生物信息中心,曾是我国几代生命科学研究者30年的渴望。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NGDC主任鲍一明和团队在短短7年内让这个梦想初步实现。为了共同的目标,研究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全力以赴,加班加点、“轻伤不下火线”,在这个团队里是常有的事。

作为团队带头人的鲍一明更是有着“拼命三郎”的绰号。北京基因组所一位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科学报》记者透露,有一次她去鲍一明家里拜访,不意间发现他冰箱里的一个“秘密”。“为了节省时间,他会一次性煮十几个鸡蛋放在冰箱里,每天早上拿出来吃两个就上班了。”

这种敢拼敢干、协同奋进的团队文化让鲍一明和团队在基因组学数据库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和团队获评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最美科技创新团队”,他本人也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圆一个持续30年的中国梦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因组学诞生以来,全球基因组学研究数据逐渐被汇交给三大数据中心——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日本核酸数据库。三大中心又建立了国际核酸序列共享联盟(INSDC),形成领域内数据存储和共享使用的标准。

作为世界上产生数据量最大的国家,很长时间内,中国科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数据送往国外的数据库,同时也严重依赖国外数据库以获取数据。

对标国际三大数据中心,在我国建成一流生物信息中心,曾是我国几代生命科学研究者30年的渴望。

郝柏林、陈润生、赵国屏等院士曾多次为此奔走呼吁。

2016年2月,北京基因组所成立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并构建了组学原始数据存储归档系统(GSA)。其目标是立足国内,服务全球。

2017年,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工作了16年的鲍一明,在时任北京基因组所所长薛勇彪的邀请下来到北京基因组所,将国际一流生物数据库建设经验带回国内。

“放着国外的三层大别墅不住,与家人远隔重洋,一个人在国内拿着比原来低得多的工资,后不后悔?”同事经常这样调侃他。

“在这里有想做的事,我对身外之物没那么看重。”鲍一明总是笑着回答。

在他眼里,北京基因组所年轻有活力、踏实团结做事情的团队就是家人。他经常说:“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努力起不到多大作用,中心的发展需要大家一起使劲。”

鲍一明和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原有科研骨干章张、赵文明、肖景发一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四大金刚”,团队里的每一项任务,他们总是冲在第一线。在他们的带领下,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