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秀山到中山纪念堂,经人民公园、起义路,再到海珠广场,这条南北长约8公里的广州市传统中轴线(近代)穿行在云山珠水间,是广州历史城区的重要轴线,是广州从古代城市到近代城市转变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州千年商都的重要载体。
近日,《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广州市传统中轴线(近代)保护规划修编(2021-2035年)》(下称《保护规划》)经广州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审议、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公布。
《保护规划》提出,将严格保护“青山半入城”的山体特征与风貌,以及“六脉皆通海”的历史水系格局,远期揭盖复涌恢复历史水系。街区内以文化创意、高端商业、旅游休闲、行政办公、传统居住等功能为主,限制商贸批发市场的进入,逐步迁出大型商贸批发市场。
(相关资料图)
严格保护:“一轴、三带、三片、多节点”整体格局
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州历史城区的中心位置,北起越秀山,街区内部有右一脉、左一脉、玉带濠、玉带河(太平沙水道)向南衔接珠江,是广州古城唯一山、城、水相连,完整体现广州古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核心片区,对广州历史城区空间结构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北段、中段、南段3个片区,其范围南至珠江岸线,北至越秀山镇海路,西至解放路,东边界经吉祥路、中山五路、小马站、惠新西 街、惠福东路、北京路,保护范围面积130.9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4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82.7公顷。
街区范围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涉及不可移动文物32个33处;历史建筑34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82处,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 1 处。还有工业遗产3处,为海珠桥、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广州电力展示馆。
街区保护结构图
涉及传统街巷91条,其中骑楼街14条,其他传统街巷77条。历史环境要素包括23条麻石板街巷、39棵古树名木、3处古井、4处门楼、巷门等传统构筑物。
值得关注的是,《保护规划》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了精细化的保护要求。例如,对麻石板街巷的修缮整治应采用传统工艺,整段保留麻石板的原有格局、肌理和风貌。对于古树名木,规划要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建立档案并定期更新,统一设置标志;严禁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
与此同时,《保护规划》提出,严格保护“一轴、三带、三片、多节点”的街区整体格局。
一轴:严格保护近代传统中轴线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各项组成要素,保护北段的轴线对称格局,保护中段、南段的近代红色革命文化特征和千年商都格局特征。
三带:维护三条东西向文化发展带,即沿中山路的传统文化展示带、沿高第街的特色商贸带、沿珠江的金融科技发展带。
三片:保护与传承北、中、南三个片区的风貌特征、特色空间与历史内涵,其中北片为传统公共空间保护传承片区,中片为近代历史及书院文化空间保护传承片区,南片为传统商业空间保护传承片区。
多节点:保护街区内多个历史地标、历史节点、景观节点。重点保护以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广州公社旧址、大小马站合族祠书院群、盐运西社区、广州起义路、高第街、海珠广场为核心的九个重要历史文化景观节点,提升周边环境,标识历史空间意象,成为近代传统中轴线重要的历史空间载体。
历史水系:远期择机通过揭盖复涌恢复玉带濠
自然环境保护方面,保护“青山半入城”的山体特征与风貌,重点保护以越秀山为核心主体的越秀公园景区。严格保护越秀山的山体轮廓线和制高点。严格控制在现存景区内的建设行为,确需建设的,必须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研究建设规模与强度,严禁不当功能,避免新建建筑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严禁破坏山体的行为。
保护“六脉皆通海”的历史水系格局。保护珠江在城市中的核心滨水公共空间地位,加强珠江水岸功能的公共性。严格控制玉带濠、玉带河(太平沙水道)、左一脉、右一脉等历史水系周边的建设活动。
保护延续玉带濠与高第街平行的关系,近期拆除玉带濠两侧违章建筑,整治街巷两侧建筑立面,通过铺装、绿化强化、水道景观等设计手段刻画玉带濠历史景观水系脉络;远期择机通过揭盖复涌恢复历史水系。
近期以道路和绿化的形式保持玉带河(太平沙水道)原有肌理,为远期考古挖掘和水系再现创造条件。
近期严格控制左一脉、右一脉的走向、位置、道路及两侧的建设,加强道路铺装、绿化提示,为远期的考古挖掘和水系再现创造前提条件;凡是有条件改造的,水渠所在位置的道路空间宽度保证不小于4米。
街区定位:传承岭南文化中心、对外文化交流门户
根据《保护规划》,街区的功能定位是:以文化创意、高端商业、旅游休闲、行政办公、传统居住等功能为主,按照“传承岭南文化中心、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发展定位,展现与传承广州古城山水格局、传统中轴线空间特色、近代革命精神、千年商都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严格控制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强度和规划总建筑量。
街区范围图
《保护规划》提出三大发展策略:保留传统特色商业,完善文化、旅游和高端商贸职能,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积极改善人居环境;限制商贸批发市场的进入,逐步迁出大型商贸批发市场。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保护规划》对公共交通进行精细化建设指引,提出落实公交优先策略,保留现状解放路、东风中路2 条公交专用道,建议新增中山五路1条公交专用道,构建“一纵两横”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同时加强人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打造高品质的高第街、大小马站、盐运西3个慢行街区。通过补齐骑楼街两侧骑楼建筑,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舒适步行环境。保留现状自行车道,建议在主要干道东风中路、府前路、教育路、大南路、北京路增设共8条自行车道,保证自行车道的连续性。
与此同时,《保护规划》也提出,调整传统中轴线街区范围内现有较为零散、低端的商贸模式,找准片区定位,丰富商业模式,打造集商业、购物、消费一体的中心区域。建立商业正负面清单,结合广州起义路、高第街、惠福路等特色街巷,引进知名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旗舰店,发展文创、非遗、老字号等特色品牌店,以及其他对街区特色商业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的店铺,提升街区产业活力。清退无品牌无特色的低端餐饮店、低端零售业、专业批发市场,并提供转型援助,包括信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对接,度过转型痛点,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杜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慧婷
热门